“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六合只一扫,四海成一统。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山河万里,无不归依。而这千秋功业的背后,离不开秦国历代君主的积累,更离不开百万将士征战疆场。
王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将门出虎子
王贲的父亲王翦,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平三晋,灭楚国,杀魏齐。他有勇有谋,被视作秦国继“杀神”白起之后的又一员猛将。
但遍览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在王翦累累战功的文字中,总少不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王贲,功绩与父比肩。
作为王翦唯一的儿子,王贲毫无疑问地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头脑,以及骁勇善战的本领。早年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待到羽翼丰满之时,他早已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将才。水淹大梁
公元前225年,原本正在随父亲攻打燕国的王贲,突然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此时的大梁城,在秦军的包围下已然成为一座孤城,魏国的疆域,也只剩下都城周边的一小部分。但即便如此,由于百年前魏惠文王的修缮,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攻破它,绝非易事。
根据史书记载,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城内约有人口三四十万之多,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是补给城内物资的大动脉。
近百年来,每一支攻打过大梁城的军队几乎都对它无计可施,而大梁城更是凭借着巨大的交通优势一跃成为了经济发达的商业大都市,这也是魏国能够与其他六国并立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上天不会总是眷顾大梁城,王贲的出现,让这座兴旺繁华的大都市最终毁于一旦,曾称雄一时的魏国,也终于在历史汹涌前进的浪潮之中灰飞烟灭,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王贲起初也感到无措,但他没有像前人一样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考察了大梁的地形和周边水系的特点之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引水淹城。
只听王贲一声令下,六万秦军便开始动手改造大梁城周边的水网,不出几天就挖通了河堤,曾经大梁城赖以生存发展的护城河,此时突然化身成为了面目可怖的魔鬼,叫嚣着扑向它,将它一口气吞入腹中。
黄河之水浊浪滔天,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奔涌而出,一时间,房倒屋塌,农田被毁,无数生灵涂炭。大水浸泡三个月之后,坚固的城墙终于轰然倒塌,魏王假万般无奈,只得出城投降,魏国至此灭亡。
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千古流传。易水畔,壮士慷慨悲歌,一去不返,空留余音绕梁,久久不散。而这段历史前后相接,王贲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元前227年,秦国大军压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唯恐自己国破家亡。燕太子丹无计可施,只得孤注一掷,招募义士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于是之后便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一幕。
荆轲的行动虽然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秦国大军东进的步伐却并未因此停滞。而燕国,也只是获得了四五年苟延残喘的时间罢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扫六合的伟业已然进入尾声。这一年,王贲与李信奉命出征辽东,清剿燕国的残余势力。两人配合得当,不费吹灰之力便俘虏了燕王喜,将燕国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