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清朝继八旗军队后,又一精锐部队崛起

2020-10-02 10:26:35 作者: “狭路相逢勇

众所周知,满清八旗军队十分骁勇善战,拥有极强的战斗能力,令明朝军队闻风丧胆。

清军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曾率领满汉八旗,大举入侵中原地区,灭明朝夺得天下。

但是八旗军自入关起,逐渐出现自满情绪,导致实力大不如前。

这期间东北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营迅速崛起,取代八旗兵成为清朝最强的精锐部队,它如利刃一般,直驱敌人内部。

大清在以索伦兵为首的军队庇佑下,得以绵延数百年。清初皇太极三次出兵,方降伏黑龙江索伦部

索伦兵来自黑龙江地区的索伦营,这些士兵大多是鄂温克和达斡族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明朝时期,女真的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联合起来,发展成为索伦部。

清朝后来集结的索伦兵,就源自索伦部,完全继承了原部落剽悍善战的传统。

索伦部从属于明朝,每年还要按时上贡。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世时,曾尝试出兵讨伐,但因其实力太强,一直未能如愿。

皇太极即位后,深知索伦部的厉害,因此不敢轻敌。他先是采用怀柔政策,与索伦部通婚,令其放松警惕。

随后皇太极暗中操练军队,扩充军备,准备在适当时机讨伐索伦部,扩大国家版图。

不过索伦部的军事实力并非浪得虚名,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兵,已经是当时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军队,然而征服索伦部还是费了很大力气。

皇太极三次出征,与索伦部多次交战,最终在崇德八年成功夺下索伦部,将其收入囊中。

出征索伦部,是为了统一黑龙江流域,也是皇太极统一全国的重要一步。虽然过程很不容易,但是却获得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索伦兵被编入八旗军,训练严格维持战斗力

索伦部被清军占领后,成为清朝的一部分,军队也被编入八旗。

“索伦”一词来自满语,翻译成汉语后有“先锋”、“射手”之意,完全概括了索伦部的特点。

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当地人民善骑射,他们的骑兵非常强大,即使说是草原部落第一也不为过。

这些鄂温克族人的部队,在被收服后,被清政府派遣到西北各个地方驻守,逐渐发展成为索伦营,成为清朝带有编制的部队,与当时的满营、锡伯营等共同组成西北地区的军队。

康熙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对索伦营的日常训练。

因为八旗兵在入关后,面对和平的社会环境,逐渐松懈,内部出现各种腐败问题,战斗力越来越低,使康熙意识和平时期练兵的重要性。

他将重点培养目标放在索伦营,为了不再重蹈八旗兵的覆辙,保持军队的高度紧张状态,他将索伦兵与其他各营分开,以免受懒惰之风影响。

除此之外,从康熙年间开始,每年政府都会将索伦兵聚集在一起,展开骑射训练,甚至还有大型的实战模拟演练。

不仅如此,康熙为了锻炼军队的骑射能力,还下令禁止索伦兵使用先进的枪炮武器,同时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成功地延续了索伦兵的优良传统,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战斗力。从此清朝在抵御外敌时,多了一件致胜武器。

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时,康熙曾带领索伦兵应对。索伦兵势如破竹,接连在两场战役中大败沙俄军队,将敌军击退。

雅克萨之战后,康熙对索伦部的领军论功行赏,并且对索伦兵提出高度的赞誉。平定准噶尔叛乱立功,戍守西北保边疆安定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康熙年间起,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落发生叛乱,噶尔丹多次挑衅,康熙曾派兵前往镇压,未果。

到乾隆亲政时期,再次出兵,经过多番较量,终于到了最后的决胜之战。清政府临时抽调了索伦营将近千人的士兵,前往西北参加战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