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三事看朱元璋的胆略与谋略

2020-10-02 09:40:53 作者: 从两三事看朱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各种矛盾激烈爆发。从而引得群雄蜂起,逐鹿中原,杀的天昏地暗。而在那场血与火的拼杀中,朱元璋最终胜出,成为称孤道寡的大明帝国的皇帝。那么,朱元璋——这个出身于贫寒家庭,曾经当过放牛娃的孩子,究竟有何战胜所有敌手的高超本领呢?

这里仅举两三事,让我们见识一下朱元璋不同于常人的胆略与谋略。

一件事是,他在离开郭子兴独立领军后,在一次攻打集庆、也就是今天南京的战斗中,元朝将领陈兆先战败,率领部下三万多人投降。这些降兵被带到朱元璋的兵营后,不知道朱元璋会怎样处置他们,一个心中忐忑,惊恐不安。朱元璋觉察到这些降兵的疑虑后,当即从三万多降兵中挑选出来500个骁勇健壮者,带回到自己的营房。夜间就让这500个士兵环绕自己睡觉,而把自己原来的卫士全部撤走,一个不留。朱元璋像往常一样,脱下战甲,倒头便酣然大睡,一直睡到天明才起来。这五百勇士看到朱元璋如此信任他们,所有疑心顿时烟消云散,在第二天的攻城作战中,个个奋勇当先,那三万多名降兵目睹此情此景,也都深为感动,从此去掉疑心而安心为朱元璋效命。

在一般人看来,这件事的确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但朱元璋处理起来竟是如此简单又如此有效。如果没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魄,他会如此去处理吗?他敢于如此去做吗?

第二件事情就是,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快速增长,与其他割据政权的矛盾越发尖锐。占据两湖、江西和皖南广大区域的陈友谅,就是朱元璋直接面对的一个实力超强的劲敌。

陈友谅也是一位雄心勃勃,一心要当皇帝的主儿。但这个人不太地道。他本来是尊奉徐寿辉为皇帝,自称为汉王的。但他在攻下朱元璋的太平和采石以后,感到大事已成,踌躇满志,就杀掉了徐寿辉,自己匆匆忙忙登基上位,自称为皇帝,改国号为汉。

陈友谅为了做到一举消灭朱元璋,就联合另一个割据首领张士诚一同伐朱。这两支力量联合作战,让陈友谅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特别是他的水军,仅特大战舰就有百余艘,其他战船有几百艘,比朱元璋的水面部队强大许多。

面对陈、张强势联合进攻,朱元璋危在旦夕。那种形势,就像三国时的曹操八十万水军压境东吴一般。朱的阵营一时大乱,有的人主张投降,有的人主张弃城逃跑,有的人主张拼死一战,各言其理,莫衷一是。就在这个危机时刻,朱元璋的胆识和谋略再次凸显出来。他声色俱厉地说:“谁敢再提投降和弃城之事,必杀无赦!在安顿了大家的情绪后,他和谋士刘基共同商议了应对策略:即重点打击陈友谅,从而吓阻张士诚,化解他们的战略联盟。而对付陈友谅的方法,就是用假扮的降兵把他引诱到预设的伏击地点,然后围而歼之。后来战争结果如同朱元璋和刘基所料,此役打垮了声势浩大陈友谅,并趁机收复了太平和攻占了安庆、信州、袁州等地。从而转败为胜,转危为安。

在如何对待和如何处理小明王的事情上,更能显现出朱元璋的智慧和谋略。

小明王名叫韩林儿,其父韩山童是白莲教起义的首领。韩山童牺牲后,刘福通把韩林儿迎接到毫州,立之为帝,称为小明王。当初,朱元璋驻扎和阳时,小明王曾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这是朱元璋和小明王的一段交集。之后,朱元璋便离开小明王,独自领军发展,双方无甚瓜葛。

可是,正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南激战的时候,江北义军的形势突变。刘福通北伐失败,被敌军重重包围,小明王也被困安丰,形势万分危急。刘福通不断向朱元璋请求帮助解围。这时候朱元璋的所有部下都反对出兵帮助解围,就连足智多谋的刘基也不主张去救小明王。他们一是认为自己面对的形势就非常严峻,再分兵北去,陈友谅乘虚进攻怎么办?再一个就是,救出来小明王后怎么处理?如果要杀了他,何必去救?如果不杀了他,不是平白无故给自己找个婆婆吗?面对一片反对之声,朱元璋没有附和,而是果断决定出兵解救。他的理由是: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就是救应天。他认为小明王在义军和群众中很有基础,影响很大,奉他为主既可以缩小自己的目标,减少打击,又可以利用他的影响争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决定自己亲自领兵去救小明王。刘福通在救兵未达之前壮烈牺牲。朱元璋率军杀退敌军,保住了安丰,把小明王迎接到了滁州。但朱元璋并没有受制于小明王。他把小明王的住所和供养,安排的极为豪华优厚,但把宫中所有用人都换成了自己人。这样,从外面看上去极为尊崇,实际上却是把小明王软禁起来。后来,又在他认为小明王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果断除掉了小明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小明王并非死于朱元璋之手,因为他对朱元璋根本没有威胁,朱元璋没有必要杀害他。他们推断,小明王的死,应该是朱元璋的部将所为,或者是小明王自己在船上失足落水所致。这还是一个有待历史学家考证的公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