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集体露面!一组隐秘陶俑揭开播州土司文化神秘面纱

2020-10-04 15:17:03 作者: 文化 | 集

“在我国的文物工作中,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保护,特别是抢救性保护,永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50年发现第一座杨氏土司墓葬至今,贵州已确定墓主身份的墓葬达15座。

而墓葬形制、用料和雕刻状态的变化轨迹,和杨氏土司在播州从发展、壮大到衰退相一致,“你能感受到比史书描写得更直观,生动的播州土司文化。”周必素说。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使每一件陶俑,都真实负载着数百年前,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通过部分陶俑的修复复原,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几百年前播州地区的太平景象。

小小剑袋,方显匠心

接下来的这组陶马俑,虽然大多残缺不堪,但仍能看出它们昂首嘶鸣的样子。栩栩如生的模样,还有些得意的姿态,不禁让人猜想,它们是不是刚打了一场胜仗,准备向主人表功呢!

小青年们,眉间的肌肉刻画得隆起;老前辈们,在额头刻画出皱纹;而孩童模样的,五官稚嫩且俏皮。越是残破的陶俑,表情更显得丰富,可想而知,如果陶俑没有被损毁,那场面该有多气势磅礴恢宏啊!

遗憾的是,这些被损坏严重的陶俑,不能完整的还原其营造的景象。但通过对表情的细致观察,我们发现,每一个陶俑面部肌肉也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