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内乱,这场内乱让刚刚草创的东晋政权,伤痕累累。这场内乱可以看作是东晋门阀政治下,皇权和门阀之间的博弈和斗争。这场内乱以晋元帝打破皇权和门阀的平衡开始,又以南北士族共同维护皇权和门阀的平衡告终。
起兵作乱
晋元帝能手创东晋,出身北方士族的琅琊王氏是立了大功的,特别是王敦和王导居功至伟,他们二位是堂兄弟,也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东晋建立后,王敦在地方上担任荆州刺史,手握重兵;王导在中央担任宰相,位高权重
由于琅琊王氏的赫赫功勋,许多王氏子弟占据着东晋的高官要职。。琅琊王氏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当时社会上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晋元帝对琅琊王氏把持朝政的局面,非常不满意。他力图重振皇权,于是他提拔重用刘隗、刁协等庶人,以牵制琅琊王氏,并有意疏远王导等王氏子弟。
同时,晋元帝还以讨伐胡人为名,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各自在外领兵。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戴渊和刘隗的任务就是防备王敦。
秋七月…以尚书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晋书·元帝纪》
东晋能偏安江南,守住半壁江山,是依靠皇权和门阀合作模式得来的。如今晋元帝之举,显然是意欲打破皇权和门阀之间的平衡,必然遭到门阀的反制。
果然,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造反。他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兵锋直指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王导态度暧昧
王敦起兵造反后,王导并没有响应。而是保持了非常暧昧的态度。一方面,他带着一家老小20多口人跪在宫门口,向晋元帝请罪,以示自己和王敦不是一路人;另一方面,王导并没有明确反对王敦作乱,当然也没有和王敦划清界限。
王导既没有声援王敦,也没有斥责王敦。他这这种态度,对王敦而言,无异于默许和纵容。王导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晋元帝抑制门阀之举,当然会损害琅琊王氏的利益。所以他会默许王敦的作乱。但是王敦作乱,不可避免会牵连到王导自己。所以他的态度是暧昧而奇怪。
王导的态度,可以看作是北方士族的态度。那就是默许和纵容。北方士族和王导一样,也不希望司马睿打破士族门阀政治。
虽然刁协力劝晋元帝杀掉王导,但晋元帝坚决不同意。晋元帝召见王导时,明确表示自己绝对信任王导。
帝以导忠节有素,特还朝服,召见之。导稽首谢曰:“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晋书·王导传》
晋元帝不杀王导,原因有三:
一、因为王导是北方士族的首领,如果贸然杀掉他,会不会导致北方士族倒戈相向,抛弃晋元帝,投奔王敦?这是晋元帝不可承受之重。
二、王导是琅琊王氏的重要代表,也是琅琊王氏的门面,还和王敦是同族,如果杀了王导,会不会导致王敦的疯狂报复?司马睿恐怕得掂量掂量。
三、因为在当时,王导是唯一可以调和南北方士族矛盾的人。如果杀了王导,很可能导致东晋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南北方士族合作被毁坏,这对晋元帝而言,也是无法承受的。
江东士族和江东豪强的不同表现
司马睿初到江东时,为了笼络江东士族,对江东士族很热络。但是东晋建立后,司马睿依仗的却是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北方士族,江东士族遭到了冷落。这让江东士族非常不满。
义兴周氏是江东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出身义兴周氏的周玘,曾有三定江南之功,功勋赫赫。然而司马睿坐稳龙椅后,义兴周氏却靠边站了。这让周玘很愤怒,甚至动了造反的念头,不过他还没行动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