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

2020-10-05 16:52:48 作者: 心学之“心”

谢邀。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这个问题,提问者自己不是已经回答了吗?

心即理。

搞清楚“理”是什么,是不是就都明白了呢?

“心”就是程朱理学的“理”。

那这个“理”又是什么呢?

“理”就是老子口中的“道”。

这么说是不是儒家学问都来自道家呢?

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在宋初,儒学大家们为了重振儒学,结合佛道思想搞出的“新儒学”,以孟子为尊,借助道家“大道”、佛家“空性”概念创造出来的儒学新的哲学根基。

因为有了这个宇宙本源、万物规律的“道”——“空”——“理”,儒家才真正进入哲学境界,获得了和佛家、道家等同的思想地位。程朱理学之前的儒家,其实是朴素的事功学,程朱理学之前的道家,是朴实的哲学,唯有到了朱熹之后,才成功地将三者结合,开创出新的儒家学派出来,就是“理学”。

理学又因为对“理”的认识分出主、客观流派。道家思想是朴素的唯物主义——“道”是天地之间客观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对“理”的来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样,是天然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注意,即便是客观,依旧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虽然承认“理”的客观存在,但是“理”在万物(特别是人)上的作用是超出物质的,所以他们对道家唯物的继承仅仅是“道”这一个概念。表现到生活中自然就是各种精神泛化之后的行为准则——他们还是得为老祖宗为什么定下礼教这些繁琐规矩找个原因。

心学实际上发源于南宋的陆九渊,南宋时期曾经爆发过“皇极之争”,其实也就是想理清《太极图说》中的道教成分,陆九渊就是“皇极之争”中与朱熹对抗的主力。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这个学派很屌的,我眼睛一睁就是看到世界都是我的,我眼睛一闭,世界都没有了。历史上称为心学,后来的传人是王阳明,所以合称“陆王学派”。

可见主观唯心主义,虽然依旧是唯心主义,其实就是要完全的去“道”化。我也是讲“理”的,但是我的“理”来自于我的心,是依托于我自身而存在,并不存在客观的“天道”之类的概念——即使有,也是因为我的精神而存在的。

除此之外,宋朝儒学还有一个叶适的事功学,这个流派倒是有点像早期的儒学,那就是得干出成绩来,不仅仅像理学、心学一样注重修身修心。

王阳明的学说,算是兼融了广义理学的所有流派。他的学说以孔孟的学说为主旨,又带有明显的道家佛家色彩,继承了二程理学,又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也光大了朱熹的理论,另外由于他本人的战功很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叶适的事功学。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学心学事功学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学说,以侧重心学为主,“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实际上王阳明的学说相对于二程一朱来说,于儒学上的哲学奠基作用并不强,他更多地是推进了朱熹之后儒家学派的融合发展。

所以,王阳明心学的“心”实际上就是“我”——以本我为主体的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万物之“理”,是我内心的“道”,是因为我的“心”而存在。

而正是“心即理”的说法,将客观存在的“理”主观化,以此区别出唯心主义的主客观来。

这种认识比老子追求的“道”,比二程一朱承认的宇宙背后客观存在的“理”,当然更加容易实现和追寻——因为他是以自我认识为准的。

当然,王阳明作为儒学大家,本身的认识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至于当今社会忽然又流传起他的“心学”,你以为那些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看重的是心学的哪一点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