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不打仗都要吃粮,为何古代不打仗就不缺粮,一打仗总是缺粮?

2020-10-05 21:41:09 作者: 打仗不打仗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话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适用,出名的军事家往往都具有相当高明的战略眼光,也有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但不管统帅再怎么英明神武,没有粮草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写进了兵书之中,而且是专门花费一章节来进行讲解,为什么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朝廷出一次兵,国库就要调动至少十年的粮草进行补给,遇到大规模的连续性战斗,往往需要投入朝廷几十年的粮草和税收,所以,只有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吸取战争经验和教训,后代人才知道后勤应该怎样布置,才能够使得己方战争利益最大化。

在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打仗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说过粮草不足的事情。但一遇到打仗,粮草不足的奏章就像雪片飞向朝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笔者就来讲解一下个中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古代社会士兵的粮食来源并非完全依靠朝廷调拨。其实,如若不打仗的话,士兵们一般都会在驻地附近屯田,所谓屯田,就指士兵除了训练,还必须自己种田补贴生活,三国时期,曹操就曾经因为军粮不够而发愁。

后来,有人上奏疏说,士兵可以耕战相和,这样既能够起到锻炼士兵的作用,也能够让士兵有充足的粮食食用,但这种情况也仅仅只限于没有战争的情况,一旦国家有警,双方剑拔弩张,哪还有时间屯田呢?所以粮食的来源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军队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缺粮危机。

还有,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运输技术也比较落后,无非就是马拉人扛,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都比较低下。举个例子,一支押运十万担粮草的部队,一路经过高山大河,泥泞小路,会损失一部分,有的因为车辆发生故障,又会损失一部分,再加上运粮士兵的消耗,等到了军营真正剩下的也就只有七万担粮草了,缺粮危机自然而然也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因而,历代王朝都会想尽办法减少粮食在道路上的损失,比如说修建直道(类似于现代高速公路)。一方面,可以加快运粮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减少损失的效果。

再者说,和平时期每个兵营驻扎地的配量都是额定的,够吃不够吃就发这些粮食,余下的部队自己想办法,一旦战争号角吹响,每个部队对于自己的用量都拿不准主意,也许下一刻部队就要去敌人后方长途奔袭,也许要打长期防御战,而无论是哪一种战争形态,其对于粮食的需求都是非常巨大的。

其实,发生战争缺粮的何止是部队?百姓也缺粮。

一旦战争爆发,朝廷就要多征发徭役,征集粮草。一方面从事于农业生产的人会减少,影响下一季度的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民间的余粮会因为赋税征发而被掏空,从而使得百姓无粮可食。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会对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间接损伤,而我们避免这种损伤的方式只有一种,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尤其是当下国际局势,有的国家一心想要挑起战争以转嫁国内的经济矛盾,事实上这样做最终所达到的效果是将国内矛盾扩大化,更加速了国内的动荡和不安。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够解决问题,才能够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从而达到人类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