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仅是西方的传统吗?其实它在中国古代不仅普遍,而且有面子

2020-10-09 16:57:10 作者: 分餐制仅是西

很多朋友都认为,分餐是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是外来事物,而咱们中国人从来都是讲究共餐共食的,这种分餐的就餐方式恐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什么关联。要说近几百年来,咱们中国人不论回家吃饭,还是亲友聚会都有围桌共食的传统,笔者是不反对的。但如果要说分餐是舶来品,压根儿不是咱中国人的规矩的话,那我只能说这真的是个误会。分餐制的发明,还真少不了咱中国人。

其实上古时期的中国,是没有共餐制的,不论什么场合,吃饭一律都是分餐。为何这么说呢? 这主要是咱们古代的服装决定的。古时候,中原地区的服装款式是上衣下裳的两段式,特别是下裳,按现在人的眼光看,就是前后两片布的裹裙。况且至少也得在汉代之前吧,人们是不穿裤子的。所以为了保证有得体的礼仪,在正式场合,古代的人们都是采用席地跪坐的方式。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是以需要把臀部放到脚后跟上的跪坐姿态,围拢在一起进行共餐,那得是一件多么麻烦和不雅的状态? 想夹一筷子对面的炖肘子,估计非得趴在席面上不可,想想都尴尬。所以说,在上古时代,分餐制是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那时候的分餐不仅相当隆重,并且也是有规范的。《周礼·司几筵》中载:

铺陈曰筵,籍之曰席。

也就是说在准备正式宴会的时候,要先在地面上铺一层比较长比较大的席子,这叫“筵”,然后在筵上放上被称为“席”的坐垫。用餐的时候,每个人坐在各自的坐垫上,分别享用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份美食。

周代王公贵胄们的宴席对体现等级秩序的要求非常高,通常天子的座位会铺五重席,坐上去自然会显得威严高大,下手的臣子们顶多也就是铺个二重席,或者直接就是单席。上菜的时候,天子面前是“九鼎”,诸侯面前是“七鼎”,高级官员面前是“五鼎”,普通官吏面前就只有“三鼎”了,如果单单从菜品的数量看,周代贵胄们的生活,好像也不算很奢靡。

如果说在天子筵席上的分餐,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体现,那么在亲人,朋友,甚至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中,分餐似乎更多是在表达感情与尊重。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曾广揽天下贤才,招募门客数千人。为了表达自己礼贤下士的胸怀,就规定不论门客们的出身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模一样的饭菜,当然这饭菜肯定也是分餐的份饭。

偏偏有个小心眼儿的门客,觉得孟尝君这样的身份,不可能做到与大家待遇平等,肯定是在忽悠人,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羞辱,转身就要走人。急得田文赶紧端起自己的食盒给他看,饭菜果然是一模一样,这门客立时觉得羞愧难当,当时就拔出佩剑抹了脖子,为了一口吃的,就能自杀。这样想不开的钢铁直男,估计也是古今独一无二的人物。

据说,今天这样的共餐形式,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时候已经发明了椅子,而且人们也都穿上了裤子。大家终于可以不用那么拘谨地跪着吃饭,而是可以非常洒脱地坐在桌边,边吃边聊,再也不用担心走光尴尬了。不过即便如此,围坐共餐的形式也仅限于居家或是非正规的场合。在官场或比较正式隆重的饭局,还是主推分餐制的,毕竟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礼仪,大家还是舍不得丢弃。

随着时间推移,共餐也在逐渐渗透,慢慢地出现了分餐共餐混搭的宴会就餐形式。明朝的《通州志》中记载::

乡里之人,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偶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

这话说得挺明白的了: 就是老百姓家里请客,来的客人也得给个专座,一人一桌才礼貌,既然一人一桌,那肯定是分餐无疑咯。不过,要是实在安排不开,也可以两个人一桌,但是一桌席面绝不能三个人以上,那是很不恭敬的行为,是不能成为待客之道的。虽说已经有了共餐的影子,但是正式场合的两人共餐,已经是底线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