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治理国家有口皆碑,比如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打败沙俄等等。
生起孩子来,康熙在古代帝王中也算数一数二,勇猛无比。
康熙一生共生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其中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了成年。
“九子夺嫡”,是康熙的儿子们在康熙晚年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
既然20个儿子活到了成年,怎么只有9个儿子争夺皇位呢?
一言一概之:其他皇子没有可能或没有实力或不想参与。
比如,十五子(含)之后,除了第二十二子,全部为汉女所生,是不可能参与夺嫡的。
大清的太后是个汉族女人,八旗子弟们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康熙的儿子们,有封号的一共有24人:
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即皇太子。
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幼殇。
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即廉亲王。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
皇十一子:胤禌,1岁殇。皇十二子:胤祹。
皇十三子:胤祥,即怡亲王。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
皇十七子:胤礼。皇十八子:胤祄,8岁殇。
皇十九子:胤禝,3岁殇。皇二十子:胤祎。
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
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秘。
参与夺嫡的九个儿子分别是: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如果夺嫡按帮派分:
第一派:太子派,胤礽为主,大臣索额图为辅。
第二派:大阿哥派,胤禔为主,大臣明珠为辅。
第三派:三阿哥派,胤祉为主,大臣李绂为辅。
第四派:四阿哥派,胤禛为主,十三阿哥为辅。
第五派:八阿哥派,胤禩为主,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为辅。
皇四子胤禛最终获胜的三大原因之一:为人够阴险。
皇太子胤礽未被废之前,胤禛和十三阿哥都是太子眼前的红人,一心一意跟着太子干。
太子两次被废后,这俩人才动了心思要夺嫡。
心思藏得够深:太子继位了,咱们是功臣,必受重用;太子不行了,咱们争一争,天经地义,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另有一事,胤禛不想接受康熙委派的刑部差使(怕得罪太子),表面上信誓旦旦答应了康熙(因为康熙希望胤禛去办理),回到家之后,又是卷着棉被烤火、又是洗冷水澡,自己给自己来了个“冰火两重天”,直接病倒在床一个月不能动弹。不仅够阴险,而且心狠手也重。
再比如,胤禛登基之后,为了稳定朝局,让自己痛恨、夺嫡路上最大的敌人八阿哥胤禩做了总理王大臣,但三年之后,便将八阿哥入罪,并称其为“阿其那”,意思是“猪”。
皇四子胤禛最终获胜的三大原因之二:运气足够好。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太子胤礽的不争气,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康熙皇帝怎么教,都教不好这个傻儿子,结果两次被废,古往今来也是独此一份。
胤礽不被废,其他皇子包括胤禛,都不会有机会争夺皇位。
胤禛运气好的第二方面,路线走对了。
八阿哥胤禩,朝中上下人称“八贤王”,可见有口皆碑,走的是“群众路线”。
这个“群众”指的是朝中内外的官员和阿哥们的支持。
四阿哥胤禛的帮手,阿哥中主要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但八阿哥却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十四阿哥,还是胤禛的一奶同胞。
可见胤禛的人际关系远远不如八阿哥胤禩。
胤禛走的是亲“权”路线,谁有权利,就跟谁亲近。太子没被废时,一味逢迎太子。
更重要的是,胤禛深得康熙的喜欢——康熙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心里不愿意做的也先答应着,后面再想法子。胤禛比八阿哥胤禩更低调、更务实。
皇位传给谁,是康熙一句话的事。这句话,八阿哥胤禩没有胤禛领悟的透彻。
八阿哥试图利用外部“贤王”的名号影响康熙的决定,这就大错特错了。
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以自己为中心,非常有主见的,怎么会受外部的影响?
越是外部让他觉得好的人,他反而越有戒心。
皇四子胤禛最终获胜的三大原因之三:有个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