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契丹,赵匡胤和柴荣都认为要解决,但二人却有着不同的方法

2020-10-13 23:22:40 作者: 面对契丹,赵

不论柴荣吋期还是赵匡胤时期,先北后南肯定正确。柴荣的战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惜赵匡胤没有和契丹早日决战的信心和勇气,当他先解决南方割据小朝庭和,北方契丹也准备充分了,再去打就很费力了。先北后南,以当时柴荣留下的班底,先打契丹,然后休养生息,这期间南方割据政权没有契丹那样的发展空间,不足为患,等你休养之后再去灭他也不耽误。可惜赵匡胤战略规划错误,留下两宋一直挨打。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柴荣四年皇帝,赵大十八年.赵大南征也没能解决越南,大理,柴荣早逝影响了历史走向,大草原地带不能控在一个中国王朝手中,草原中国化进程被打断,后世又出了个朱重八也是一个无能之辈,硬是让草原人实化了一个民族形象,不像日韩那样只是一个民族。

赵匡胤无论从个人魅力还是文治武功都不能与周世宗柴荣相提并论。个人魅力从杯酒释兵权就能看出他内心害怕,怕某天历史会重演。文治武功就更不用说了,在此不想长篇大论。周世宗柴荣能在后世有如此高的评价,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绝非浪得虚名。

战略部署都没错,错就错在太短命了。周世宗时南方诸国,南方诸国惊魂未定。无雄主,而此时契丹皇帝比较昏庸,瞌睡皇帝不管事,朝政昏暗。周世宗此时北伐时机正好,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凉州三关。大军进逼北京,而契丹有人提议放弃北京。燕云汉民都很欢迎柴荣。然而此时柴荣病倒。不得已退兵,北伐成果失去。

而宋太祖篡位心虚,继位初巩固皇位排除异己,不信任武将杯酒释兵权,征战天下自己统兵,这样一统天下效率就很低。直到太宗时才统一。然而此时辽国皇帝英明外加萧太后辅政国力日盛,而太宗是文人,压根不懂军事,两次北伐瞎指挥导致失败。

柴荣的做法很可能会失败。首先,看看契丹的发展史,唐朝时期,契丹就敢对抗唐了。后周时期,契丹不强是瞎话。契丹毕竟立国很久了,又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不同于一打就散的部落。如果柴荣先北后南,凭当时后周的实力,不可能短时间内拿下契丹的。如果搞持久战,打仗需要人员钱米的不断补充。

没有拿下富庶的南,这些补给就无从谈起。如果长时间拿不下契丹,保不齐南方诸国就会偷袭后周。但是已经有南方的国家联系北汉了。我始终觉得先南后北的策略是对的。就会有网友说了:事实证明契丹对北宋威胁是最大的,所以应该先北后南。但翻看中国的历史看看,历史上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中国的,就明朝例外。如果拿这个孤例去证明先北后南是正确的,那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柴荣根基稳固且军政经济实力强大,恰逢大辽政局动荡,西夏也出了乱子,所以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先北后南,事实证明他的战略完全正确!可惜天不假年,柴荣因病去世,北伐也无疾而终。 赵老大不是不想北伐,而是没有时机也没有柴荣那样的底气。经过柴荣北伐辽和西夏已经惊醒战机没了。第二赵大是黄袍加身上位,军中和朝廷上还没完全做到铁板一块,他迫切的需要一系列的大胜来稳固自己地位,所以选择了先南后北。等他收拾完南边,北边的机会更差但还有,可惜赵大在位时间也不长,他其实有机会有能力,比起柴荣稍差。 赵二上位后一波波神操作把机会彻底搞没了。

柴荣是个后劲无穷,志向宏大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强君,英年早逝最可惜。赵匡胤是个心术不正又被一群势力小人推上台的皇帝,南北宋不够统一朝代,没一天挺起腰杆,没过一天消停日子。

周世宗先北后南正确,趁着契丹庸主在位,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军事滋弱之良机,迅速闪击契丹幽云十六州,假如不是周世宗重病,很可能已经收复十六州了。到宋太祖时期,整饰内部才是第一需要,太祖采取的是稳妥的办法,毕竟契丹铁骑实力摆在那,不能全力以赴击败契丹铁骑,收复十六州就是一句空话,南方诸小国未平,契丹已经换了新主耶律贤,如果旷日持久和契丹大战,南方小国群起攻宋,则很可能宋朝提前几百年完蛋。皇帝的性格决定成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