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是亮错了吗?”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最终走向失败?

2020-10-14 22:28:21 作者: “主公,是亮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专门为刘备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它的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全据长江中下游,继而等待时机,两路北伐,克复中原。

不过,现实是,关羽丢失荆州,诸葛亮五次北伐未果,宣告了“隆中对”最终走向失败。

“隆中对”失败的责任到底该有谁来承担呢?有人说当然是关羽,他“大意失荆州”,难辞其咎。

不可否认,关羽是“隆中对”开始走向失败的直接责任人。但归根结底还是“隆中对”先天不足,它是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人生目标以及对天下大势分析不准确所导致的。

一、诸葛亮的人生目标

诸葛亮在出山前,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那么多,诸葛亮为何要拿这两个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呢?

第一,这与诸葛亮的家乡有关。诸葛亮的家乡在山东琅琊,春秋战国时期是属于齐国。管仲是齐国名相,而乐毅曾经攻陷齐国70余城。诸葛亮在年幼时就对他们二人的故事耳熟能详。

第二,这与诸葛亮的奋斗目标有关。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司马徽曾经这样评价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也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司马徽和徐庶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另外两个历史人物——姜子牙和张良。

论名头和功绩,二人可比管仲、乐毅大得多,而且,二人都是“帝王师”、“头号开国功臣”,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但诸葛亮为何不自比姜子牙和张良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做开辟新朝的功臣,而是当维护汉朝旧秩序的谋主。

这种人生选择,催生了“隆中对”的形成。

二、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午觉醒来后的自吟自唱。

虽然这看起来像诸葛亮的自言自语,但其实潜台词已非常露骨:刘备啊,刘备,你怎么来得这么迟?

诸葛亮的人生目标,是辅佐一位能够匡扶汉室的明主,所以,他在隆中纵览天下大势,为这位未来的明主规划出了“跨有荆益、夺取中原”的“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长期关注时事,长期思考后所形成的思路,只是此前没有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明主罢了。

而刘备避难荆州之后,其亲民、爱民等仁政之举,让诸葛亮看到了汉室复兴的希望。他对比来、对比去,此时能够与曹操、孙权争锋的,或许只有这位刘皇叔了:

论出身,刘备贵为中山靖王之后,对汉王朝有着天然的忠诚;论实力,虽然刘备现在寄人篱下,缺兵少将,但恰恰因为如此,诸葛亮才能在他手下最大化的发挥自己才能。

有史料记载,当诸葛亮听说自己的老友徐庶在魏国“只”做到中郎将、御史中丞(曹魏不设御使大夫,御史中丞即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时,竟然感叹大材小用。

所以,正因为选择了刘备,诸葛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因为选择了刘备,诸葛亮才能将自己的能量毫无保留的发挥出来。

但一枚硬币总有它的两面,选择了刘备,并贡献出自己的“隆中对”,这也是他最终悲剧命运的根源之所在。

因为“隆中对”从多方面看,都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三、“隆中对”错在哪里?

“隆中对”错在哪里?抛开那些对于蜀汉英雄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几点:对历史潮流的误判,对天下局势的误判。

可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来践行他的“隆中对”,其实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均不占优。

1、对历史潮流的误判

诸葛亮总是自比管仲、乐毅,可是他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春秋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