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开始,两国便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再也不可能重修于好。那么互市之事,自然也是无以为继。匈奴久居草原,物资贫瘠,他们靠的就是以战养战,而不能用兵之时,便用牛羊制品,换取所需的物资。如果把刘邦给杀了,就等于断绝了自己的后路。
没有攻击中原是因为匈奴本就是游牧民族,他们常年生活在草原之上。而中原大都是农耕民族,且十分排外,以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彻底的拿下都是未知数,而拿下以后,想要维护长治久安,肯定是愈发艰难。
所以,对于冒顿单于来说,即使攻下了中原,也如同累赘一般。那时候就不能再肆意的打家劫舍,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维稳,何况,匈奴的人数本就不多,想要同化汉人,得到其认可十分困难。
2. 根基不稳,怎敢冒然行进
冒顿单于吞并了很多的国家,他无法保证每个人都对自己忠心耿耿。他要想入主中原,先要消灭掉汉军北伐的主力,再进入关隘重重的中原,这一路肯定会碰到很多的阻力。如果东胡或者丁零趁着此时兴起叛乱,那匈奴的后院就起了火,到时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在白登之围以后,匈奴之所以能够压制汉朝六十余年,不过是因为大汉想要尽快的发展经济,汉朝初立之时,经历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又经历了伐无道,诛暴秦,还有楚汉之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而冒顿单于,就是趁着中原战乱起的家。
他不会不知道中原彼时的情况。如果打下了中原,那么得到的不过是断壁残垣。而他身为最高统治者,还要担负起振兴经济的责任,对于冒顿而言,得不偿失。
因为他就不是一个愿意老老实实的坐在皇宫中指点江山的君王,他内心有着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所以,中原对他而言,一点都不适合。只要利用游击战术,不停的袭扰边疆,那么就能够从汉朝手中,拿到好处,何苦还要费尽心机的去征战杀伐。
而且,他对于拿下中原,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没有信心,去治理好那片异族人生活的土地。
(三)、实力悬殊,高祖被围不过一时疏忽
"且以汉祖英雄,犹输货于冒顿;神尧武略,尚称臣于可汗"。能够得到汉朝的屈服,对于冒顿单于而言,是最好的结局。他既不用费心竭力的攻打,又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使后来致信羞辱吕后,他们也仍然是"笑脸相迎"。
1. 劫掠式作战,难以承受失败
冒顿单于和西晋的匈奴刘家不一样,后者是在中原耕耘多年,熟悉当地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而且西晋也正值危机存亡之秋。洛阳武库大火,烧毁了晋军的武器;七王之乱,摧毁了那个王朝的根基。不论是元朝主中原,还是清人入关,中原王朝都已经岌岌可危。
而西汉当时刚刚建立,刘邦的手下将星云集,谋士如云,即使他去世了,国家还能够正常发展。即使杀了刘邦,也是徒劳无功,进了中原也不能保证可以一举摧毁汉朝。后来的皇太极,曾经率军自喜峰口南下,一路打到了济南府,却立刻退回关外。
因为他知道,如果在中原,人家的援军赶到,自己又孤立无援,那么很可能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冒顿单于也一样害怕失败,如果兵败中原,那么自己辛苦几十年建立的功绩,都将毁于一旦。后来的苻坚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没听王猛的话,急着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之战惨败,而那些原先跟随他的其他民族之人,都趁机自立。冒顿单于就是害怕自己一败,原先打下的江山会四分五裂。
2. 不打无把握之战
蔡东藩认为"冒顿能出奇制胜,而卒不免为妇人女子所愚,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其实,冒顿没有入中原,并不是因为听从妇人之言。从阏氏说的"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这番话中,不难得知,匈奴无法长期霸占着汉地已经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