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晋时期的"拔寒素"——贫寒子弟另一条几乎隐匿的道路

2020-10-15 20:04:26 作者: 谈谈西晋时期

封建时期的天象,向来不是单纯的气象信息,同年,有地震、灾荒、日蚀,因此,可以理解为是皇帝借上天预警改革政治的举措。

而二千石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员,将更多的贫寒子弟安置到以往由士族把控的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皇权。

因此可以说,拔寒素的设置,是皇权与士族争斗的结果。皇帝一方面需要照顾到少数贫寒子弟的感受,避免"藉寇兵而赍盗粮"、"损民以益仇"的后果。

另一方面,也想要"以刑礼为己任,申韩为宏通"进而"驭强臣,效齐斧"。这两点,都是一个根基尚且不稳的新政权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顾及的状况。

然而,不巧得很,司马先生的算盘统统落空。后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少贞臣",蒙受皇恩的世家大族尚且"良禽择木而栖",又怎能苛求受到系统打压的寒门子弟呢?

因此,六朝之间,汉人北奔的不在少数,既有王肃、崔浩这样的高门,也有张宾、王猛一般的寒素。

至于后者,不论是作为一个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朝,还是作为一个河内的二流世家,司马氏想要摆脱士族的控制,都未免太难了。

2.门阀制度下的有限突破

自然,要肯定拔寒素的积极意义。"寒素者,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然而又与流民百姓不同。

桓灵间歌谣说"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寒素一词早被提出,与高第相对,姑且可以称作"寒门素族"。

而且寒素一般有较为充足的基层经验,早被吸收进官吏体系,做高第不屑于做的浊业。西晋的进步在于,寒素有了成为两千石的机会,有了上升的更好机会。

而且,拔寒素并不是人亡政息的。晋惠帝中,"诏求廉让冲退履道寒素者,不计资,以参选叙。"

而且也确实选出了一些符合九品中正的初衷的人才,如张华、霍原等。但也就到此为止。

惠帝后期,后宫失火,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接踵而至,衣冠南渡之后政由士族,祭由公室,短暂复古的拔寒素也就虎头蛇尾了。

三.小结

每一个时期都不能简单地标签化,看似格格不入的局面正孕育着新的力量。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微不足道的短暂大一统,但它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

西晋既对三国作了简单的总结,也为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应对,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同时,一些尚未解决就被迫中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留给东晋的政治。以本文拔寒素为例,虽然是受九品中正制约束的拔寒素,但堪称科举制的先声。也成为贫寒士子掌握国家大权的伏笔。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