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庄河有位曾经的“钦差大臣”
文/徐铎
在大连地区历史上,哪位曾经做过最大的官?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此人就是李秉衡。
李秉衡,字鉴堂,庄河人,他是清末的一品大员,清朝末年的钦差大臣。
论起来,李秉衡是一位正直而忠厚而又果敢的钦差大臣,一个历史人物没能流传开来,那他一定没有野史,或者没有故事传说,所以,很多大连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有个李秉衡。自己的家乡故土还有一位了不起的钦差大臣,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或者文化的标志,就是这个地方涌现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只要是名人辈出的地方,一定是文化土壤非常厚重之地。
李秉衡的父亲名叫李辉德,他中举以后,长年在外地为官,李家在庄河青堆子的家则由李辉德的三个弟弟操持。李秉衡从小在家务农,他十四岁时便当家,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还一边习武。李秉衡书读得不错,十八般兵器也练得好生了得,最厉害的要数流星锤,在当地无人不知。李秉衡的貌相十庄重英武,长相威严。十四岁的李秉衡文武双全,他却一直没能离开家乡,受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李秉衡渐渐地在庄河乡下成长起来,出息成了一个英武的男子汉。
(我见过李秉衡五世孙,他与他的这位先人很相像,一脸的正气,也很有大臣威严之相)
儿子在家务农,父亲却一直挂在心上。父亲也明深知科举之路的艰难,李秉衡没有科举经历,但却有志向报效国家。李秉衡量成年后,曾经跟随在父亲身边做事,李辉德感觉儿子是块做官的材料,于是出面为儿子初捐资县丞,也就是花钱捐了一个官职。县承,相当于当今的副县长,后来因为业绩出众,升迁知县,也就是县太爷。
光绪五年,因为踏实肯干,政绩突出,李秉衡升任冀州知州。冀州自古就是贫瘠穷苦之地,李秉衡在任期间,努力治理冀州,并且政绩显著,第二年便擢为升永平知府。从副县长到市长,李秉衡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与心血。有门路明关系的,都找门路到富庶之地为官。在那贫瘠区域做官,想做出政绩,确实不易。众所周知,穷山恶水出已刁民,多难治理。在宁津时,无意中得罪了李鸿章,遭到停职处罚。当年在家务农的李秉衡骨子里有股子韧劲,他肯于吃苦,他本人也能躬下身来,遇到灾荒年,朝廷重新启用李秉衡时,他与贫苦百姓一道同甘共苦,度过灾荒。灾荒年,土匪更加横行,李秉衡遇见土匪也不手软。他为人行事一贯且清正廉洁,公平正义。并且做到了以身作则,他也终于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戴。相传当年李秉衡从冀州离任时,一个老百姓拦住了李秉衡,脱下了自己脚上的一双靴子换下李秉衡脚上的一双官靴。换下之后,人们将这只靴子悬挂在衙门大门之上达十年之久,告诫后来的继任者,要按照李秉衡大人的为官之路行事。庄河有一位老师名叫张天贵,他因为崇敬李秉衡量,利用数年时间,写成了《李秉衡评传》一书。在书中,就提到了百姓与李大人换靴的往事。此评传对于李秉衡的生平,做了更加详尽地描述。
当时宁津县有一位读书人,他为当地为李秉衡立的功德碑上撰写了碑文“……总稽公之善政不可胜数,不爱钱,不徇私,无稽案,剔除奸蠹,庇护善良,严诘贼盗,劝课农桑……”可惜,如今石碑的影子也不见了,好在在县志里留下了这段文字记载。今天的人们都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从前到地方做官,都千方百计地到一个富庶之地,像李秉衡这样来到从古到今都是兔子不屙屎的贫穷之地为官,可见他只有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做到胜任而不辜负百姓。
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后,他在上任途中,路经他曾经任职的宁津县。县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夹道相迎。宁津县在当时是贫穷县城,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可这刁民能爱戴的官员,可见李秉衡付出了怎样的辛劳与努力,才获得了民众的爱戴。
李秉衡这辈子有过扬眉吐气的时候,那就是后来他升任广西按察使,与外来入侵者有过一次战争,那就是著名的中法战争。当年法军侵越犯边时,李秉衡为主将,与老将冯子材一起英勇奋战,取得谅山大捷。遗憾的是,人们只知道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材老将军,而不知还有一个主将李秉衡,他在战争当中的竭尽全力,指挥协调,后勤支援,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查找这段历史,很多史书说到战争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时,也提到过李秉衡这个人,但似乎有他不多,无他不少,不是那么举足轻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