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活字印刷的发展使雕版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可谓:“肇自随,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在唐之前,有的人虽然想读书,但对于书籍价格却望而止步。宋初百废待兴,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无书本可读成为尴尬的现实。活字印刷使书籍的大量印制成为可能,文化载体的传播对宋朝书院与文人阶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雕版印刷”的发展除了知识的传播以外,更对纸质作品在文人范围内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况且宋朝出现的皮纸几乎能满足文化人一切需求,如书法家的挥毫,画家的工笔设色等。
宋朝文人渗透各行各业
文人阶层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一朝及第毕竟是少数人的荣耀。除去入朝为官者,深入民间的知识分子大多从事了文化产业,而教书育人成为读书人首选。宋朝以前,官学占主导地位,而孔子之类的民学并不繁盛。在宋朝之后,书院传播文化致使文人阶层兴起,而文人阶层扩大后反哺书院,书院又因文人兴起而繁盛。在落榜者之中不乏能文会写善音乐之辈,这其中也他们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突出。嵩阳、岳麓这些著名书院就是兴建于这一时期。
在入世的才子中,也有一部分从事印刷、出版业,在活字印刷的驱动下,出版业如火如荼,由于之前印刷难度导致的市场空白显露在文人眼中。他们不仅参与了书籍的编纂工作,更是以自身学识参与了书籍的点评等一系列上游工作。于此同时,他们学识也能博得上层人士的精神满足,“幕僚”就是如此。当然纯粹的帮闲也并不稀缺,他们游走在亭台楼阁之间,只为了伺候官员与富庶人家一笑。
除此之外,城市的发展也为文人提供广阔舞台,勾栏瓦肆间,滑稽戏、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悄然升起。宋朝时期,扬州、明州之类的城市兴起且演艺业繁荣,为落魄艺人提供了谋求生活的场所。而且在文艺的吸引之下,文人阶层也能找到精神慰藉地,勾栏瓦肆之间着实培养了不少文艺水准出众的文化人。
文人除了文化的直接传播,文化参与也作为重要一环而存在,在雕刻,碑帖,陶瓷业等手工行业中文人都参与其中,在需要文化增值的行业中文人身影频现。如果仅是普通纯色瓷瓶,价值作用并不明显,但诗词书画的点缀之下文化意蕴则增色不少。而且笔墨纸砚之类的高端文化物品生产,哪里是寻常百姓能够触及的呢?相应手工业的发展为此部分文人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
除了上述几种谋生手段,最落魄的就是文人游士了,这一部分人在文学方面并没有太高造诣,但是也能识文断字,虽不能出口成章,但是随口冒出几句诗词还是难不倒的。在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宋朝城市发展的繁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中寻找到各行业信息,如测字算命的先生,再如赤脚游医皆有所体现。普通文化人的扬名也许就在巷陌之间吧!
文人分化带来的影响
受教育的人增多使得文人阶层扩大的同时,也造成了文人阶层的分化。在士族门阀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士人”对文化的垄断导致阶层内部并不区分文武。而在科举考试刚刚兴起的阶段,虽然没人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但是地方举荐也并没有废除。文武虽然有所划分,但并不明确。而宋朝以来,不管是重文轻武的作用,还是文人阶层的扩大,不仅仅造成了文武分离,更造成了文人等级的分化。
不论何时,文人素质的高低必然有高下之分。在科举考试之下,一部分步入仕途,从此以“高山流水”为雅好。而这一部分,在宋朝300余年历史中仅占两三万人而已。不能进入官场却文化功底深厚的才子,则成为幕僚、帮忙、帮闲,如刘过依附辛弃疾、姜夔依附范成大、吴文英依附吴潜皆是如此。但是更多的则为“下里巴人”做出贡献,他们往往扎根基层,成为民间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