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回望郑州开元寺塔

2020-10-17 04:50:12 作者: 行走中原丨回

从各方材料还原看,这是一座八面多层的阁楼式砖塔,第一层较高,东西南北正面各开有券门,上施腰檐,以上各层均为叠涩跳出。塔内有棚板、木梯,可盘旋上至塔顶,白天可瞰四周风景,入夜则灯火远耀。《乾隆郑州志》的卷首,记录了知州张钺《咏古塔晴云》的诗作:“远近群瞻卓笔形,无心出岫忽升腾。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

开元寺塔的高度,说法不一,有说50余米,有说30余米,但都是推测,因为塔的上部早已不存。

塔的上部何年何月何因毁掉了?民间有一传说:嫦娥有一次来到郑州天空遨游,忽听“嘶”的一声,不知什么东西扯坏了裙子,回头仔细一看,原来是开元寺的塔尖!嫦娥一怒,挥手将塔尖打到了黄河北岸的原阳。原阳确有古塔,名玲珑塔,塔向东北方向倾斜13度站立在茫茫原野上,似有自郑州方向的飞落之状。

但开元寺塔的损毁,远非这般浪漫。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郑州,清兵随后反扑,在此与太平军激战,太平军退至塔内坚守,清兵数日不克,放火烧塔,使塔内设施毁于一旦,塔顶也就此毁掉,成了露天之塔。

《民国郑县志》中曾记录了开元寺塔的维修。清同治癸酉年间,知州张暄看到开元寺塔残破,感慨不已。他认为,塔是古老的遗存,“郑之镇也”,如果荒废了,必会影响到一州的运气,他问当地人,是否有人愿意出资来修复古塔?很快,人们纷纷捐资,数月之后,塔基修固了,然由于张暄移任,塔顶的修复不了了之。

令人悲愤的是,开元寺塔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倒掉了,还是人毁。193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郑州,古塔目标太大,被炸毁了西半部分,剩下的东半部分岌岌可危,吓疯了塔旁住户的一位老人,逢人便喊:“塔倒了!塔倒了!”

1944年春,日寇再次进犯郑州,许多人躲入残塔中,危塔倾倒,死伤无数。许多人前来救助,但进城的日寇逢人便杀,救人者不得不逃散,两天过后,塔内尚有呼救之声,其情其景惨不忍睹。

开元寺塔彻底倒掉了,走得悲壮。

◎重见天日

开元寺塔在郑州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重的,当新中国铺开重建山河的宏伟蓝图时,她便进入人们的保护视线。

塔是舶来品,原是古印度佛教用来敬奉佛祖和高僧大德舍利的建筑,传入中国后,被创新为诸多用途的建筑奇葩。但佛寺中的塔,仍然沿袭着原旨为舍利塔,塔的下面建有地宫,安放着舍利棺椁,供奉有精美物器。开元寺塔作为开元寺的建筑,肯定是舍利塔,地下应该有地宫。塔倒了,不能让地宫再遭破坏。

开元寺塔地宫重现天日,出土的遗物被收藏在郑州市博物馆。

◎天工遗珍

历经浩劫的开元寺,地面遗留文物不多,地宫发掘前也曾多次被打开,舍利宝函以及随奉的佛教遗物等荡然无存。尽管如此,地宫出土的石刻造像,却展示了宋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惊艳。

地宫门额雕刻的佛祖讲经像,最为精美。释迦牟尼佛身着汉式通肩袈裟,坐于莲花台,颔首微笑,仪态庄重大度。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侍立于佛祖左右。迦叶眉头紧锁,坚忍持重;阿难面容圆润,神情恭顺。

力士和天王的石刻造像,最为生动。力士手持金刚杵,怒目狰狞,肌腱暴凸,夸张的表情和偾张的肌肉,体现了力士的雄健和威严。一力士口微张,另一大张,似厉声怒斥,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石上。人们说,一位张口似发“阿”声,一位闭唇似发“吽”声,随之转化成了汉语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哼”“哈”两字,演绎出“哼哈”二将来。

两位天王造像则头戴华冠,身着铠甲,庄严沉雄的仪态中尽显威严。

舍利石棺的雕造,最为传神。棺身两侧高浮雕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举哀图”,表现了佛祖涅槃时众弟子哀恸的场景。他们或仰天捶胸,或掩面悲泣,或相拥痛哭,或昏厥在地,神态各异,极具表现力。石棺下的须弥座上,雕有吹拉弹唱的十一个伎乐人物,有的弹琴,有的击钹,有的吹笙,有的拨琵琶,有的奏箜篌、有的吹排箫……石棺下层棺座四角,雕有负棺力士,弓腰负重,奋力托举。棺座四面雕有瑞兽,或奔扑向前,或回首张望,或昂首怒吼,动态十足。

“举哀图”在唐宋塔基地宫中多有所见,经常出现在金棺、银椁、石函(石棺)、壁画上,或雕刻,或绘画,多与释迦牟尼像共同出现,仅在弟子数量、配列方式上有些差异。令人意外的是,开元寺“举哀图”不见释迦牟尼涅槃像,仅有十个弟子和护法神狮,再无其他繁缛内容,然而布局简洁舒朗,极其生动刻画出弟子号泣哀恸、神兽悲戚难抑的动人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