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蛇对望,江、汉交汇,特别的山水形势、特别的区位,孕育出特别的江城武汉,今之武汉非昔之武汉,武汉的诞生、崛起、整合经历了漫漫时光,龟山、蛇山对城市诞生至关重要,山水之势、时代大势对城市崛起至关重要,两府三镇相互依存传统、以长江汉水为纽带的认同传统对城市整合至关重要。
探寻城市发展脉络,历史最早仅是其次,最关键的要看时间延续、空间继承、建制沿革,如果说长江是武汉城市的主经脉,那么武汉的城市主骨架就是隔江对望的龟、蛇两山,它们虽然不算高大,却对武汉的城市起源,是武汉城市起步的地方,武汉三镇最早的城堡围绕龟山、蛇山向四周不断扩展、演化,它们是武汉城市的根之所在。
重武的龟山
龟山原名大别山,又因山上筑有鲁肃的衣冠冢而被称为鲁山;明朝崇奉玄武,而鲁山山形蹲伏如龟,明英宗时,时任湖北巡抚王俭奏请朝廷批准,将鲁山改名为龟山,它位于汉水和长江交汇处,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东临长江、西带月湖、南濒莲花湖、北襟汉水,与蛇山隔江对望,区位得天独厚。
龟山自东汉末年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戴监军于龟山西端濒临月湖地带筑郤月城,由刘表部将黄祖驻守,刘表之子刘琦也在龟山东端筑有一城;三国时期,刘琦所筑的城被称为鲁山城,加上郤月城,都为东吴所据,魏军与吴军在附近有几番血战;南北朝时,萧衍在龟山西北筑萧公城,不久后攻下鲁山城。
清朝后期,太平军在龟山一带摆开几次战场;武昌起义胜利后,在阳夏战役中义军最先控制龟山;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龟山安置高射炮,对抗侵华日军的轰炸机;新中国成立后,龟山一度作为军事重地。
由此可见,龟山是重武的,汉水主入江口一直在龟山南北转换,在龟山外围的滨水阶地能成为水路要津,诞生在龟山之侧的城,都是作为军事堡垒而修筑的,山上的古代遗迹如刘琦墓、磨刀石、藏马洞、鲁肃墓、关王庙、鄂王庙等也是偏武,它与对岸重文的蛇山交相辉映。
重文的蛇山
蛇山原名黄鹄山,三国时孙权在山头濒临长江的地方筑夏口城,曰“城江夏山”,此时它被称为江夏山,南北朝时曾改称黄鹤山,宋代称为石城山,陆游却说它“缭绕为伏蛇”,应是蛇山的由来,但在元代称为长寿山,清朝后开始称为蛇山,20世纪初《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把它标名为蛇山。
武昌的城市框架以蛇山为原点,唐代牛僧孺任武昌军节度使时,着手扩建鄂州城(即后来的武昌城),新城以蛇山为南界,往北把胭脂山、花园山、螃蟹岬囊括其中,夯土板筑城墙也被改造成砖砌城墙;明代楚王朱桢在江夏侯周德兴的辅佐下,扩建武昌府城,蛇山已经成为新城的中心,山西临长江,山东揽闹市。
很多人知道蛇山,或许是因为扬名天下的黄鹤楼,它屡毁屡建,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游赏,并留下许多佳作,早在孙权在修筑夏口城时,就在蛇山头黄鹄矶建有一楼,作为军事瞭望塔,也即““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黄鹤楼给蛇山带来文人效应,使得蛇山重文,此外,倚靠蛇山的城自元代起就成为湖广、武昌府、江夏县的行政、文教中心,使得蛇山文风不绝。
龟蛇锁大江
重文的蛇山文采横溢,重武的龟山英雄气概,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蛇山形如盘伏的青龙,龟山形如蹲伏的玄武,一看顿见武汉的风水气脉,倚龟山的汉阳和据蛇山的武昌相互依靠,成为东南的一把锁,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湖广的形盛“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但仅凭武昌还不足以屏障东南,必须与汉阳构成犄角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