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蜿蜒在滇东高地上的古代云南长城

2020-10-21 17:42:55 作者: 扑朔迷离:蜿

陆良县的牛首山石哨所

弥勒县的“长城”自石林县接入后,一路向西延伸。其中,大麦地山顶哨所,造型比较独特,是直径30米的半月形石垒,并高出平台50公分。同在大麦地还有三处烽火台遗址全由石块堆砌,底12平米、顶10平米、高3.5米,内部是空的,下面有引火装置,与烽火台配套的,还有一处香炉式建筑。

可邑村是著名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这里有“卓靠来补”山石哨所,由三间原高2丈多的石房组成,其南面是猴子箐无名山。在猴子箐,呈半弧形、圆形或原生石天然造型掩体交错分布于“长城”之间,为守方提供了额外的防护。猴子箐无名山也有一处“长城”要塞关隘,其后方独家寨金子洞坡还有古彝族岩画,其长11米,宽2米,用赤铁矿粉调合动物血脂调制、以手指绘于岩壁上,岩画内容为“长城”下先民聚会舞蹈,旁边还有十几个古彝文,似乎是在欢庆或祈祷。

石林县与弥勒县的古长城埂分布图

谁建筑了云南长城

众多云南古长城的建造都缺乏详细记录

虽然长城的实物板上钉钉,但具体的建造者却没有留下姓名。以至于不同学者都会到浩瀚史籍中搜索再三,找出各自确信的靠谱解释。例如有人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发现,新朝皇帝王莽曾派文齐来当地任太守,镇压反抗统治的西南夷势力。其间,又有公孙述又盘踞益州,逼的文齐用修障塞和固守拒险的方式加以应对。据此认为那就是滇东的长城的来源。但史书没有详细描述所修汉朝要塞的具体形状,不排除只是在要地修筑的关隘与堡垒。距离真正的长城恐怕还差的很远。

后来的《元史-地理志》与《滇史》也纷纷记载,汉朝在派兵进入云南后曾主持修筑金城。但和障塞一样属于固定驻军性质,这里的金城其实范围非常有限。当时的汉朝也没有足够人手对本地实施完全控制,自然没可能修建长城式建筑。

汉朝时期的中原就有派兵进入云南境内

类似的理解偏差还有许多。诸如爨氏修长城、自杞国修长城此类传说,应该是将其他的设施都见得风就是雨当作“长城”。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记录与现实相去甚远。但近在明代的地方志,却精确地描述了“长城”的情况。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称,在今天石林县内有一处“鞑子城”。其自昆明的陆良、马龙等地至弥勒、泸西等地,绵延300余里,由酋长们建筑用来分别地界。这样的记录得到后世《读史方舆纪要》《路南杂记》《石林文物志》等著作的确认与沿袭。但既被称为“鞑子城”,又具有种种彝族文化的特征,似乎又给研究者带来一个新的疑问:修筑它的到底是元代的蒙古军阀,还是古时的彝族酋长?

17世纪 由荷兰人绘制的云南省地图

长城还是长栅栏

位于滇东的古堡遗址

除了文字记录的渺茫,另一个让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延绵三百里的工事到底是“长城”还是“长栅栏”。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工事并不高大,不过是些地埂、石埂与石堆,连猪、牛、羊等牲畜都阻拦不住。只是当地民众用来划分地界而进行的改造。而且自汉唐以来,滇东就没有大规模的长期民族纷争,显然没必要修筑长城自保。

但谜题的解答最终还需依赖于实物考察。诸多调查报告表明,这些云南长城的不同分段、不同设施,建设于不同年代,所用的工艺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不同古堡中的陶片就分别被鉴定出来自汉晋、隋唐,壁垒的石块堆砌方式却源自先秦。而女神像则与石寨子的古滇国青铜器可能处于同一时期,石林的藏兵洞则应该是近世所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