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虽得以善终,但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着什么?又为何如此?

2020-10-21 16:54:58 作者: 阮籍虽得以善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当时在曹操身边曾有一个文采出众而深受曹操重用的书记官叫做阮瑀,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因此他注定要面对这一后来被学者称为“后英雄时期”的乱世,他目睹了那么多的鲜血和头颅,不幸的是他又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我们无法想象在他的内心经受了多少的磨难。

(阮籍画像。)

我们只知道,阮籍喜欢一个人驾车出游,只是出游,带着几缸酒,无所谓目的地,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马车颠簸着,酒缸摇晃着,他满含泪水痴痴地向前走着。突然马匹停止了,他定睛一看,原来路已经走到尽头。真的就到这了?真的就没路了?他眼含着泪,痴痴地自问,嗓子早已嘶哑,饮者的骄傲无人能解,小声抽泣终于变成了嚎啕大哭。哭累了,掉头,继续无目的地走着。另外一条路也走到头了,哭吧,再换下一条路;下一条路走到尽头后继续哭。如此循环反复,荒山野岭里一个人也没有,他只哭给自己听。

(共生主义画作《但哭泣不舒服》;作者奇科特·CFC。)

一天,他就这样信马由缰地来到了河南的广武山,他知道这里是楚汉相争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遗留着古城的遗迹,刘邦曾在西边的城镇驻扎过,项羽曾在东边的城镇驻扎过。中间只相隔不过几百米,中间流淌着一条广武涧。溪水潺潺,枯黄的落叶随着水面流远,仿佛奔腾不复的时代浪潮。山凤浩荡地吹着,阮籍徘徊良久,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存在主义画作《无题》;作者贾赫曼·黑雪。)

他的这声叹息不知道为什么传到了世间,也许是刚好有人在场?也许是那天刚好带了一个童仆一起?抑或是他自己在何处记录下了这一感慨?我们无从猜测。但这声叹息俨然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既满腔热血却因怀才不遇而倍增寂寞感的英雄的共同心声。寂寞的鲁迅就曾引用过,道出了一个把后背暴露给人们的战斗者的心声。

(现代主义画作《存在》;作者埃米利奥·斯坎纳韦诺。)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句话指向的是谁?

有可能指的是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出建立了汉朝,但由于他的对手项羽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英雄。在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小子成名。

但也有可能同时指项羽和刘邦两个人,这两人虽逐鹿天下,但那个时代并没有真正的英雄出现,这两人也不能排入英雄之列,所以他俩成名只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

再不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他承认项羽和刘邦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眼前的这些小人徒有虚位。面对着远去的英雄时代的遗迹,他独自叹息,悲叹着现世的没落。苏东坡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曾经有一个朋友问苏东坡:阮籍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其中的“竖子”指的是刘邦吗?苏东坡回答说:“并不是,阮籍感伤时刘邦和项羽已逝也。竖子指的是魏晋时期人。”

(存在主义画作《飓风》;作者贾赫曼·黑雪。)

虽然平心而论,阮籍本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并不像其他几位朋友那样一波三折,所以他的一些言语和奇特的举止也不能算直接的政治反抗。但透过他的哀叹与魏晋时期的名士的遭遇,我们除了看一下故事消磨一下时间以外,我们还能看出什么更深的东西来吗?

能。笔者之前在写嵇康与嵇绍的时候说过,因为精神信仰所遭受的政治上的苦难与生命的无处安放造成的困境对他们来说有多不堪。为什么魏晋这些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不作为但还是会处境如此艰难呢?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崇尚“清谈”去谈论玄学、吸食“五石散”这样的精神药物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