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020-10-22 14:33:03 作者: “人谋”——

如果说,孙刘联盟抗曹谋求犄角之势,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那么,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也是组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这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孙吴谋臣鲁肃。公元200年,鲁肃过江对孙权说: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规划有两个方案。

一是趁北方多务,赶在曹操南下之前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形成南北对峙,此为上策。

二是如若上策不能实现,便退而求其次。鼎足江东。

由此可见,鲁肃是一个务实派的政治家,他的规划是要依循客观形势的变化,向着可能的趋向而行动。所以当曹操南下荆州之后。他就坚决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修正孙吴立国的上策路线以求下策,从而与蜀汉的隆中路线相吻合,取得了赤壁之捷。

直接规划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但他们两人都只是规划了三分之形,都不守三分之势。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兴高帝之业,即统一中国,只不过诸葛亮扶的是刘备,鲁肃辅的是孙权。诸葛亮、鲁肃之谋是合吴蜀两国之力,共灭曹操。假如没有周瑜、关羽、吕蒙、陆逊打乱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三国鼎立或许不能成立。曹操不敢称帝,正是有吴蜀联盟,曹丕篡汉选择在吴蜀交恶之时,这当然不是巧合。从灭曹魏的大局来看,孙权攻荆州,刘备复仇,都是不明智的。但正由于孙刘的失计,吴蜀削弱,曹魏增强,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由于孙刘双方都想利用对方来增强自己,所以双方的交恶就很难避免,不达均势,则不停止。三分的均势并不是诸葛亮和鲁肃的本意。这说明,三分虽然是出自“人谋”的规划,但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演成的必然之势。

周瑜想阻挡这个势头,他执意要进兵西川,由于无力跨越刘备这个障碍,含恨死于巴丘,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三气周瑜,逼死这位英名盖世的江东宿将,情节是虚构的,而事情却是真实的。孙权逼鲁肃讨还荆州,鲁肃不能办,也因忧郁而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周瑜死年三十六,,鲁肃死年四十六,都在风华正茂之时而陨落,这都不是偶然的。鲁肃早死,关羽骄矜。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遭到破坏,是吴蜀两国的一场悲剧。由于荆州所处的要冲地位,关系着吴蜀两国霸业的成败,其势为两国所必争,这场悲剧是难以避免的。这又说明孙刘的失计带有必然性。

三国鼎立时期的各种偶然和因素,都是“人谋”的得失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某些由“人谋”导致的必然,例如吴蜀争夺荆州的悲剧也有可能用“人谋”来消解。假如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守在第一线的关羽,外交上灵活一些,吴蜀矛盾的爆发不致于如此之快,即使爆发也不致于出现那样的结局,形势发展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刘备在外交上若能做到缓吴之攻,一旦得了关中,那时吴国也许就不来索讨荆州了。这一假设有无现实性呢?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赤壁之战,孙刘并力,刘备占江南,孙权占江北。刘备借江北也是形势所致。如果孙权不借,又不能控制刘备,江北处于曹刘夹击之中也是不能守,孙权审时度势,把江北借给刘备,树曹之敌,自己却腾出手来巩固江东,进攻合肥,筑起了江北防线。然后又掉过头来争荆州,向刘备讨南三郡,以江北易江南,有分寸,有道义。不幸的是刘备和诸葛亮过于执着“人谋”预画的隆中路线,不识大体。如果刘备也像孙权一样豁达一些,能够审时度势,西取益州之后,主动退守夷陵一线,把江北还给孙权,吴蜀并力向北,刘备早得了汉中,北出秦川,孙权东攻合肥,荆湘联军指向襄阳,曹魏危矣,也许隆中路线得以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