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020-10-22 14:33:03 作者: “人谋”——

三分的地理均势和政治均势都是三国鼎立的必要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伴随着曹孙、刘三分之间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而出现的,也是“人谋”因势利导而形成的必然之势。

地理均势和政治均势。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使用戈矛甲盾作战的古代,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蜀国有重山之固,吴国有长江之险,魏国据中原而地大人众,故吴蜀联合之抗魏,地理上形成均势,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均势。所谓政治均势,是指群雄割据或列国纷争之间的均衡外交斗争,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集团。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国遣使庆贺,订立中分天下的盟约,三分政治均势形成。

由于以上两个均势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巩固下来。但这两个均势并不是平行的两个因素,而是“人谋”规划三分鼎立所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谋求地理均势,同时又谋求政治均势,而地理均势是政治均势的前提条件。所以,三国形成时期曹、孙、刘三方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都是围绕荆州的争夺而展开的。随着荆州归属的解决才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势,而后出现了三分的政治均势。至此,三国鼎立的对峙,就成为了必然之势。

荆州居于四通的战略要地,其势为曹、孙、刘三家所必争。赤壁之战前,三家各有自己的打算。刘备要荆、益以成三分。孙权要进伐刘表,西图巴蜀,以长江与曹操对抗,形成南北对峙。曹操要并吞荆州,逼降孙权,统一天下。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东进赤壁,形势逼使孙刘联盟。孙刘结盟就意味着孙权修正他的规划,走鼎足三分以观天下之变的路线。赤壁战后,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形势。这是曹操最忌的一着棋,而孙权下了这一着,使得他闻讯后大失常态,《鲁肃传》记载:

“方作书,落笔于地”。

孙刘联盟抗曹谋求犄角之势,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

孙刘联盟是推进三国鼎立形成的最重大的事件,它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力量对比,造成南北均衡,使得历史的进程向着“人谋”预定的三分轨道向前发展。导演孙刘联盟走向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而演出这幕历史活剧的主角却是吴主孙权,曹操则从反面起了推助作用。孙权大敌当前忍痛修正自己的规划,借荆州给刘备,这是非同寻常的抉择。孙权的抉择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豪放胸襟,比袁绍、刘备、诸葛亮的政治气度都要略高一筹,以至于竟然出曹操的意外。袁曹官渡之战前夕,刘备不待袁绍大军发动,急于袭夺徐州,过早地亮出了反曹的旗帜,遭到曹操全力进攻,使自己站不稳脚跟。反过来,袁绍不采纳田丰的计谋,不在曹操东攻刘备之时,乘机举兵攻击曹操后方,坐失良机,遭官渡败北。刘备、袁绍两人不肯互援,皆因各存私心,缺乏战略远见,低估了曹操的应变能力。他们比起孙权来要逊色得多。

建安十九年,刘备不取汉中,却东出三峡与孙权争荆州江南三郡,刘备的这一失计,既伤了同盟和气,又为日后的关羽失荆州种下祸根,表现了刘备政治气度的偏狭。相比之下,孙权却是恢宏大度而又权谋在胸。他既敢于借荆州给刘备,不怕养虎在身;而又不失良机地讨还荆州,步步进取,灵活主动。孙权先是索还南三郡,而后袭杀关羽,全据荆州,改善了吴国的地理均势,增强了吴国的力量。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不惜向曹魏称臣,保证了夷陵大捷。孙权不愧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孙刘联盟,使两家的事业走向胜利与发展;反之,两家失和,曹魏渔利。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复仇败夷陵,造成蜀弱吴孤,曹魏更加强大。吴蜀重新联盟,但元气已伤,失去了取胜之势,两国北伐均告失败。但是,孙权得不到荆州,上流门户洞开,他就坐卧不宁,在同盟中只能扮演附庸的角色。所以孙权要拼全力与刘备争荆州,志在必夺,在这种形势下,刘备与诸葛亮既缺乏灵活性,又丧失警惕性,终于演出了吴蜀的悲剧。从地理形胜看,孙吴取得荆州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势,吴蜀两国才有可能结成巩固的联盟。但是蜀汉丧失了荆州,也就丧失了进入中原的前进基地;加上连吃败仗,力量削弱,又不能北据关中,刘备只能偏安于闭锁的益州,守险割据,而兴复汉室的隆中计划也就天折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