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为什么要用鼎式香炉?

2020-10-22 17:45:13 作者: 寺庙里为什么

寺庙里为什么要用鼎式香炉?

走进寺庙,总是会看到各式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香炉,在许多宗教文化中焚香具有特殊的内涵,人们认为透过“焚香”能将意念上达天听,承载香灰的炉子自然是非常重要且神圣的器物。但其实鼎并非一开始就用来焚香祭祀,反而是生活里常见的炊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在古代祭祀、飨宴、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具有标明用户身份等级的效果。因此这时的青铜礼器不仅数量多,还有繁多的种类,依器物可分为:食器、玉器、乐器、酒器、水器、杂器与兵器,而食器类礼器造型又能细分为:豆式、鼎式、鬲式、簋式与樽式,不过其中以鼎式礼器的铸造最为特殊。

根据考古研究可以得知,在史前时代鼎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烹饪用陶器之一。陶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在其腹下烧火,便可以熬煮烹调食物。而火、烟与香,对于古人来说是与天上神灵、祖先交流的重要管道。

焚香祭祀的做法相当早,先秦时期人们认为气味,能上通神灵,《诗经.大雅.生民》载:“卬(音昂,我)盛于豆(豆,一种高脚容器),于豆于登(登,瓦制容器)。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将祭品装盛在碗中,香气溢满整个厅堂,神灵便能前来享受。盛装献给神灵祭品的食器,自然有了非凡的意义。

商周青铜礼器的鼎,有圆顶及方鼎两种,圆鼎三足两耳,方鼎四足两耳,多以金属铸造,上头还有繁密的纹饰。不过商代的鼎以巨大的体量展现拥有者的身份,而周代则以数量来显示身份等级。

到了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制作技术已逐渐普及,各诸侯皆能掌握其矿源与技术,自行铸造铜器,让青铜器在外观风格上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但无形中让青铜礼器的尊贵性渐渐消失。

恰好这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正被受挑战,而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九鼎,成为各国角逐“天下”的象征。比如大众熟悉的成语-问鼎中原,即楚庄王(?-前591年)派人问鼎的大小轻重,周王使者王孙满则答:“在德不在鼎”,他强调:“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即使不再具有实际的社会功能,商周青铜礼器并没有被遗忘,而是被神话化,鼎与三皇五帝结合,成为人们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即使青铜礼器到了秦汉时期已成了明日黄花,但鼎则跃升成为祥瑞的象征、天命之符瑞。尽管秦汉以后,因为工艺水平的进步,人们不再制作大型的青铜器,让其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被神化的鼎,则转身进入到宗教的领域,不再停留俗世间。

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观念里,香是一种媒介,而焚香、香灰与香炉三者搭配,即神灵的灵力展现。由于人们以食物或酒所散发的气味祭祀神灵,这样的习俗到了汉代则变为焚香祭神的仪式,把袅袅炊烟与祭品所散发的气味连结,那么有哪个物品能够承受献给神的香灰呢?自然只有神格化的鼎式香炉才能担得起这份重责。

从祭祀的过程来看,人们持香拜神佛,并将香插入香炉希望其愿望实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透过香炉来完成祈愿。而香炉内满满的香灰,则是神明重要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