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松和宋江在“招安”的态度上截然不同

2020-10-10 20:06:40 作者: 为什么武松和

《水浒》是部妙书!刀光剑影下,写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武松和宋江起初情同手足,后来“招安”成为是二人思想的分歧所在,让昔日好兄弟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那么,为什么二人对招安的态度会如此不同?

对体制内的留恋程度不同是分歧的关键点

武松当过都头,宋江当县太爷文书(押司),都是曾在体制内混过的,却对“招安”这条重回体制的途径在态度上竟然大相径庭。虽说人各有志,但是造成二人迥异态度的原因很值得研究。

二人在体制内待的时间长短不同。武松当都头时间很短,只是数月;而宋江已在体制内浸润多年,环境熏陶影响思想意识,所以对体制内留恋程度很深。

武松“都头”这个职务虽然小,但是在地方上还是有一定实权,对黑白道都有震慑作用。比如,同样是当都头的雷横,比武都头就威风多了。京城来当地走穴的十八线小歌星都得“来参都头”。可见雷横在当地的影响力。

武松处事不圆滑,只是兢兢业业每天去县衙上班,下班回家(住过一阵子哥哥家,主要是住单位宿舍),没有公务用车,也未参与关系户宴请,更别说是利用职权为自己拉大旗作虎皮。

宋押司就不同了。他利用“吏”的身份结交各路人士,黑白通吃。既和上司关系不错,还与同事相处和谐(带同事小张去小蜜家吃饭),与当地大户晁盖是“心腹兄弟”,与朱仝雷横两位干警私交甚铁。宋江当押司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而且还收入颇丰,确切的说是偏财不错。所以他有了“仗义疏财”的资本,为自己赚取了江湖名望。身在体制内,纵横四海间,这是宋江的行事。

可以说,武松并没有沾过多少体制内的光,而宋江在体制内混得如鱼得水,闷头发财。因此,宋江认定了只有在体制内才能成为既得利益的分享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武松还从来没分到过“体制”的红利呢。

武宋二人进入体制的难易程度不同

武松当都头纯属因为“打虎英雄”的事迹经媒体多方报道后,在舆论浪潮的推拥下,被县政府选上。这对于武松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偶然得之。人们对没有经过艰苦奋斗、苦心孤诣追求而得到的东西,珍惜程度就不会太高。

而宋江混入体制内是他多年钻营的结果。“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宋江可能是靠读书(识文断字能力是迈入政府部门的基本门槛)或者家里花钱,为自己谋到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县政府工作差事。总之,他是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奋斗,才得梅花扑鼻香,理当更为珍视。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宋江在职场上还很注意收敛锋芒,隐忍行事,这都是为自己能在仕途上谋求更大的利益做准备。比如,从吏转官就是宋江亟需突破的职场瓶颈。

性格与后天教育不同是分歧的内在因素

武松没有文化,只会打打杀杀,粗人一个。他家贫苦,父母早亡,靠卖炊饼的哥哥拉扯大。成年后,也没干过正经营生,只是个打架闹事的蛊惑仔。就像武大郎说的:“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像这样的人当然更喜欢无拘无束的体制外生活。李逵也是这样的人。李虽然是宋江的铁杆粉丝,但是宋一提招安他就掀桌子踢盘子,明着和宋江唱对台戏,丝毫不顾领导情面。武松、李逵都是“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主儿。所以他们不愿意“招安”,“招安”就好比是自上枷锁,自钻樊笼。他们追求的是潇洒走一回,快意恩仇。

可是宋江受过儒家正统教育,思想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修齐治平,出将入相,与梁山上的那些大老粗们思想差异很大。况且儒家教育对宋江是渗入骨髓的,他的性格也符合“中庸”,从不激进。只有在体制内生存才符合他所受的教育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像大老粗们没受过教育,自由散漫,只好喝酒吃肉。宋江这样的人行走在江湖上就显得很“虚伪”,但是他在体制内就会很自然,一点儿也不突兀。因为官场上多是宋江这样满口仁义道德的人。

对朝廷的仇视程度不同造成二人不同的选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