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从悬梁刺股到连中三元,古代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2020-10-23 20:06:29 作者: 历史典故:从

在国学复苏的今天,三字经成为了很多国学爱好者初朦国学的必学课文。而三字经中记载着头悬梁锥刺股的事迹,似乎确实让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没有这样的决心,人生是无法达到想要的巅峰的。但现代有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头悬梁锥刺股只是表达做事需要有毅力和决心,并不代表学习一定要做到伤害自己就能榜上有名。所以当我们在学习时只要有想要进步的恒心,成绩也绝对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

当然,我们在效仿古代学子们的努力学习的事迹的时候,也要看到古代学子们为什么这么学习的原因和背景。同时找到古代学霸和现代学霸们考出好成绩的共同之处。从而让我们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工作成绩也因此能够显著提高。

学习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话说在先秦时期,文人学士在当时非常的受欢迎。那时的学习往往是为了货卖与国,待价而沽,成为某个君主的辅佐之臣,帮助君王成就不朽霸业。于是那个时代涌现出非常多的大学问家。

《战国策·秦策》中记录了当时锥刺股的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后来“合纵连横”的纵横家苏秦。他提出“合纵”欲帮助六国抵抗强秦的战略方针。而这位纵横家在年少学习的时候可谓是血的代价。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这些记录的大概意思就是说,苏秦为了减少自己的缺点决定深造,每天都努力读书学习,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保持清醒,血都从大腿流到了脚上。虽然这样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苏秦奋发读书的毅力和决心,但是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锥子扎大腿实在是不可取。

锥刺股

古代那消毒措施几乎没有,一旦病毒细菌的通过伤口进入了身体得了破伤风,别说读书取士了,小命都未必能够保得住。所以这个典故也许真的存在,但是劝各位学子们尽量不要效仿。

《汉书》中记载了一位名叫孙敬的政治家学习刻苦的事迹。文中提到“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意思大概是,学习的时候将头发挂在房梁上,困了一低头想睡,绳子牵动头发就可以将自己拽醒以继续用功读书。之后孙敬也得到了“当世大儒”之名,不负他努力苦读的做法。

记得笔者小的时候学习甚是糟糕,母亲也想效仿此法。但是笔者能力出众,挺着脖子照样鼾声如雷。学习成绩虽说一般,但也考上了自己满意的高等学府。

此典故现在被母亲引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可见这种方式虽然没有苏秦血的代价那么残忍,但也因人而异,不一定能起到多好的作用。更何况合理的安排休息,其实能够加快学习的效率从而让成绩突飞猛进。

头悬梁科举制度下的学子们

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为了能够广招贤能之士,开始了历史上一直沿用到清末时期的科举制度。每朝每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形式和考试题目并不一样,但基本制度是差不多的。

一开始科举制度还是非常先进的一种选材良方,但明代朱元璋之后的科举制度选用“八股文”来进行科举考试的题目,彻底闭塞了国人学子的眼界和见识。也间接的造成了清代末期,妄自尊大的国家文人形象。

科举制度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个制度并不是像现代的高中考大学的秋季高考。他是明确的为国家进行选官的制度。所谓选官在现代人看来是为了老百姓选出一个可以服务人民的公仆,而在古时候,科举対学子们其实是一件可以改变终身命运的进身之途。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