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再热也不能卸掉盔甲?名将常遇春就犯了这个错

2020-10-23 21:41:40 作者: 古代人打完仗

古代,每一场征战都离不开盔甲,这是军中将士们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也因此在将领们之间流行一种说法:刚打完仗不能立刻卸掉盔甲,否则后果很严重,也就是会得一种病,卸甲风。

既然有防护功能,铠甲自己是需要选用坚硬不易摧毁的材料制成。

甲,有了人类文明史就有了它,最早的已藤条、皮革等缀成的我们可以忽略,后期大将们厮杀一般穿铁甲、铜甲。问题就来了,它们是硬的,必须要在里面穿上厚厚的内衬才能缓解甲本身对身体造成的摩擦疼痛之感,也能抵挡敌人对自己的攻击所造成的震动之痛。

还有一种棉甲,看似比其他材质的轻巧,其制作工艺却是一丝不苟。七斤以上的棉花浸湿了,晾干,再浸湿晾干,反复几次之后再一层层地压实,早已失去了棉花的透气性能,为的就是求一个良好的防御功能。穿在身上只有一个字:"捂"。

要问热不热,谁穿谁热啊!尤其是在阳光之下,光晒就足够热了,还要拼命征战厮杀,不出几身大汗都对不起那一身保暖衣。

支持中国古代医学的是中医,卸甲风是中医的理论观点,说的很有道理。

人体在大量出汗之后,毛孔是充分长开的。古代军人每一场战争时间都不会短,长时间的捂着汗液没有办法正常地排出,战斗之后立即回营帐卸甲吹风,很容易出现"腠理不固,风邪易侵",人体的经络被拘束住,就会是气血不通畅,不通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也就是所谓的中风。

就跟夏天,我们在外面热的一身汗,到空调底下对着凉风吹,一时是很爽,隔天就会浑身酸痛难受、感冒发烧一个道理。何况古代将领们的那种热是常人所不能忍受和想象的闷热。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全军皆甲,古代士兵却很少被卸甲风青睐,都是光顾大将头领。

这难道是传说中的"富贵病"?还真是一种富贵病,兵士们需要严格遵守战争纪律,打完仗长官不说解散,是不敢随意卸掉盔甲的。

说不定哪会儿征战的号角又吹响了呢。将军却是仗着身份地位可以解脱一下,却也带来了得病的风险。

但是在得病和被砍死之间,还是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毕竟卸甲风这个病也是一个几率的问题,而且只要注意可以避免。但是没人愿意在战场被对方像剁菜一样砍掉。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只要是他率领的征战,,就代表着胜利,从来没有失败过。曾自己夸下豪言:只要有十万大军,他就可以纵横天下没人能挡。这样一员不可多得的将军,却在40岁的年纪草率地结束了他的一生,都说他的死跟卸甲风有关。

洪武二年,常遇春带领打了大胜仗的队伍往回走。当走到现在的河北赤城附近时,忽然觉得热得受不了啦,于是直接卸掉盔甲解开衣服吹凉风,瞬间就感觉浑身疼痛难忍。

很明显,卸甲时中风了。北方的风本就硬,这可真是吹风一时爽,一直吹风一直爽,爽到以前的旧伤都开始无缘故的溃烂。

随军的郎中给的病因就是"卸甲风",倒也是比较合理贴切。

其实,对于常遇春来说,还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水土的问题。

常遇春虽说是中原人,但是这次出征去的是漠北。漠北的特点就是气候干燥,缺水。饮食肯定没有新鲜菜蔬,行军打仗也不可能吃菜蔬,最可能吃的就是大块的肉,只有这个才能快速补充过度消耗的体力。搭配的自然是烈酒,这也是英豪的标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