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毕生治河,天下安澜二十载

2020-10-24 10:28:41 作者: 「康熙大帝」

图为开创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

俗话说,乱世治兵,盛世治水。黄河清、圣人出,黄河宁、天下平,是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理想。在葛尔丹之乱平息后,清王朝呈现出太平安定的局面,康熙帝也能够将治国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治河大事上。

康熙三十八年(1689年)起,治理黄河从专才治河进入皇帝亲理河工的阶段,也有了康熙帝后四次南巡的壮举。

这时,康熙帝对治河又有了新的见解,认为治理上河最为紧要,正是“上流既理,则下流自治矣”[1]。而上河恰好是解决黄河倒灌的关键。洪泽湖水位低,淮河势弱,不能抵住黄河水势,只能和其一同注入运河,导致下河地区泛滥成灾。因此,康熙帝治理的理念是:“只有让淮水三分入运河,七分入黄河,运河河道才能安定。”[2]亲理河工

如今关闭六处拦水坝,让洪泽湖水位升高,淮水之势与黄河相当,运河不至于有倒灌的隐患,这是河工告成的原因。——康熙帝

(出处:今将六坝堵闭,洪泽湖水高,力能敌黄,则运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所以能告成也。——《康熙朝实录》)

图为清 王翚等作《康熙南巡图卷》局部。

三十八年,康熙帝展开第三次南巡,重点考察沿河工程,提出四项具体措施:一是挑直黄河河道,加强刷沙能力,降低水位;二是东移黄淮交会的清口,防止黄河倒灌入淮;三是拆除误建的拦黄大坝,促成急流刷沙;四是通过茫稻河、人字河引下河水入长江。

在回銮途中,康熙帝亲自登上清口附近的黄河南岸,钉下一处木桩,下旨从此往东修建排水坝,起到防倒灌的作用。这条水坝也称“御坝”。

就清口改移问题,康熙帝更是独出心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之前河臣制作的河图是平面的,看不出地势、水位的高下。于是他运用西方的立体几何知识,命人制作一幅立体的清口改移模型。这样,河流的走向以及水势就一目了然,有助于制定更切实际的治河方案。

由于总河于成龙病重,未能落实康熙帝定下的措施。他病故后,继任的张鹏翮成为康熙帝最得力的助手。康熙帝多次告诫张鹏翮,今日治河与古人不同,河水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一定要身体力行,详加考察,才能找出正确的治理方法。

张鹏翮其人,并不精通水利,但是他谨遵帝命,恪尽职守,按照康熙帝的指点先后拆除拦河坝,深挖入海河道。之后黄河再次发生特大洪灾,大水旬月不下。康熙帝密切关注各项工程的抗洪能力,张鹏翮也日夜守护在河堤上,巡查各处险情。

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几处堤坝出现较小的险情,但并未发生决口事件。经过康熙帝君臣几十年的努力,治河工程终于抵住了大洪水的考验。康熙帝的智慧加上张鹏翮的行动力,成就了历史上新的治河传奇。

四十二年(1703年)初,康熙帝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第四次南巡,阅视即将告成的工程。结果自然是非常满意,康熙帝赐张鹏翮两篇诗文,嘉奖他的功绩。一首是《河臣箴》:

“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

另一首是《览淮黄成》一诗:

“殷曲久矣理淮黄,几度风尘授治方。

九曲素称天下险,四来实为兆民伤。

使清引浊须勤慎,分势开流在不荒。

虽奏安澜宽旰食,诫前善后奠金汤。”

康熙帝还御书“澹泊宁静”匾额,特赐张鹏翮。第四次南巡恰逢康熙帝五十大寿,此时四海奠安,民生富庶,加上河工告成的大喜事,康熙帝的心情非常愉悦畅快,于是他昭告并施恩天下,让普天臣民共同庆贺盛世的繁华与美好。晚年治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