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与清朝“死磕”数十年,乾隆是如何将其彻底平定的?

2020-10-24 12:56:06 作者: 准噶尔汗国与

乾隆

边疆烽火重燃,乾隆再次出兵,一举平息叛乱

准噶尔被平定后,乾隆为了避免西北边疆再次出现强大势力,便采取“众建以分其力”的策略,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各管各的地盘。但阿睦尔撒纳想做四部总台吉,独霸西域,因此,对乾隆的做法并不认同。他开始独断专行,烧杀抢掠,不穿清朝的官服,不用清朝的印章,并暗中扩充实力。

乾隆看出了阿睦尔撒纳并非真心归顺清朝,于是,便命令班第杀人灭口。但是,多数清军已经班师回朝,班第手下只有五百人,没敢轻举妄动。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战胜准噶尔部后,乾隆召见有功人员到避暑山庄觐见,原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将阿睦尔撒纳调离大本营,以除后患。

阿睦尔撒纳识破了乾隆的意图,出发后在途中故意拖延,走到乌伦河时又趁机逃跑,并公开与朝廷决裂。一时之间,“伊犁诸喇嘛、宰桑劫掠军台,蜂起应之”。当时清军人数很少,也根本没料到阿睦尔撒纳会叛变,结果连统帅班第也被杀害,而在乌鲁木齐的定西将军永常也不敢出兵支援,只好退守巴里坤,天山南北顿时战乱再起。

就在阿睦尔撒纳叛变不久,喀尔喀蒙古也跟着叛乱,将“卡伦、台站兵丁尽行撤回”,使朝廷北路台站全部瘫痪,军情因此传递中断。

针对新的局面,乾隆制订了新的方案。他任命一批武将,同时,调整厄鲁特蒙古四位汗王人选。结果,前线将领轻信敌人谎言,导致阿睦尔撒纳逃脱。乾隆大怒,临阵换帅,任命阿尔党阿为定西将军,任命兆惠为右副将军,同时还任命超勇亲王成衮札布为左副将军,继续追剿阿睦尔撒纳。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命令兆惠、成衮札布兵分两路出征,随行的绿营兵留在适合农耕的地方屯田,一方面截断敌军后路,一方面还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在此时,准噶尔地区“瘟疫流行,死亡相望”,因此,清军进展顺利,阿睦尔撒纳仓皇逃往哈萨克。

兆惠

清军派人前往哈萨克交涉,哈萨克汗阿布赍已经向清朝“遣使入贡”,答应配合清军捉拿阿睦尔撒纳。等到阿睦尔撒纳一到哈萨克,阿布赍就将其马匹收走。阿睦尔撒纳一看境况不妙,便赶紧带着几名随从逃往俄罗斯。

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的叛逃,十分忧虑,他认为:

“游魂远窜,将来必不能久甘穷困,势必滋生事端,为患边境。逆贼一日不获,西路之事一日不能告竣——《清高宗实录》”

因此,乾隆下令理藩院行文与俄国交涉。依据双方缔结条约中的“彼此不允许留逃人”一款,理藩院要求俄国引渡阿睦尔撒纳。俄国推脱,说阿睦尔撒纳已经“落水身死”,实际上是将其安置于俄国境内。后来,阿睦尔撒纳患天花去世,俄国见无利可图,便将其遗体交还清廷。

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命兆惠清理叛军残余势力,事后又设置满洲驻防兵,并调来绿营兵屯田。至此,困扰清朝数十年的准噶尔问题得以解决。

乾隆平定准噶尔,巩固了清朝西北边防,也巩固了自己的皇位,是其“十全武功”中的重头戏,标志着乾隆朝进入“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