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并非纯粹游山玩水,而是另有所图

2020-10-24 12:53:19 作者: 乾隆下江南,

乾隆每年都会出外巡游两三次,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天子”。据统计:乾隆在位六十年,各种巡幸活动达到一百五十多次,其中拜谒祖先陵寝及冬巡六十六次,去承德五十二次,游历京畿附近十四次,游山东八次,南巡江浙六次,登五台山六次,访中州一次。

乾隆的巡游活动,尤其是下江南,花费巨大,尽管有“羡艳江南,乘兴南游”的个人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意图。

笼络官吏士绅

士绅是大清帝国的骨干成员,乾隆要江山稳固,就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每次游江南,乾隆都在笼络官吏、士绅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沿途退休在家且有影响力的士绅予以接见,赏茶水费、赐人参、鹿茸。又是还会为他们加官进爵,赐其子孙功名。

对在职的地方大员,乾隆会题字、赏赐金银以表示信任;有的被革职的官员,则允许他们复出,恢复原有品级。这些官员们,无不感激涕零,原为皇帝效犬马。

地方上读书比较出众的知识分子,乾隆会亲自找他们来考试,成绩好的赏赐功名,也有带回京城当官的,以表示皇帝对士子的重视。

南巡中,乾隆也会拉拢商人,凡是“承办差务,踊跃急公”的,赏赐“奉宸苑卿”、“按察使”等职衔。

争取民心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欺,也不可弃。乾隆是一位特别重视“民为邦本”的皇帝,他在历次南巡途中,必对途径州县的民众减免赋税,举办平粜,赦免囚徒,以换取民众对他的拥戴和对朝廷的支持。

乾隆为了展示自己“重农务本”,每次临幸江南,他都效法曹孟德,告诫随行人员“春苗遍野,毋得践踏”。当他到达某一地区时,当地官吏都会迎接御驾,他也会下令官员们不得以接驾为名耽误日常政务。尤其是民间的诉讼,乾隆变现得处处关心民众。

依据统计,乾隆六次下江南,免除经过州县的亏空就达到两千万两,民众怎能不感激他圣恩浩荡、泽披山川?

考察水利工程

自古以来,黄河因含沙量比较重,到了下游就会造成决堤,形成水灾。康熙时代,朝廷就非常重视河工。乾隆效法爷爷,曾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除了最后一次南巡因年事已高,前五次他都认真视察河工。

乾隆视察河工,可不是“个人秀”,他是真的参与其中,比如,他下令修建储水坝,编为仁义礼智信五座;主张在徐州一带改铸石堤,以提升工程使用年限;推行“以工代赈”,动员灾民修建河堤,因为这样“于穷黎有益,而于工程亦易集其事”。这些措施,都说明他为黄淮水利做过一些事实,河患也因此减轻不少。

钱塘江连接东海,江水与海潮相互冲击,杭州与宁波一带的海塘就会容易被冲溃,造成水患。康熙、雍正时就非常重视钱塘工程建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南方富庶的鱼米之乡,会影响大清的税收。乾隆继位后就下过命令:

“海塘功臣,着动正项钱粮办理其事”

乾隆六次下江南,第一次听大臣说“江海安澜”,认为“毋庸亲临阅视”。第二次南巡听说潮势渐大,所以至此以后,每次南巡他都要亲自督察海塘工程。

在乾隆的督察下,钱塘江上修建了两百多里长的鱼鳞石塘,替代原有的土塘,有效地降低了钱塘水患的发生。连清史大家孟森先生也给乾隆的海塘工程点赞“谋国之勤,此皆清代帝王可光史册之事。”

乾隆下江南,有助于巩固统治,消除满汉隔阂,好处不少,不过旅游的花费也很多,影响朝廷的财政,而且助长了地方的奢华、钻营之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