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两步走,秦国抖三抖

2020-10-24 13:44:09 作者: 商鞅两步走,

“没人搭理的日子不好过,历代秦国国君也很郁闷。于是,他们对变革和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中的核心话题,就是经济体制。在以农立国的时代,土地制度当然是焦点。”

贫穷的秦王寂寞如雪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雄踞关中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劳力充裕,还是当年西周的故土,按说“根正苗红”。春秋中叶,秦穆公还曾打败晋国,称霸西戎,帮楚国复国,影响力很大。

可是,到了战国初期,关东六国却视秦国为“戎狄”。什么会盟啊,称王啊,都不带秦国玩。他们的理由是,秦的礼乐文化和制度建设太落后,带秦国玩容易掉价儿。

没人搭理的日子不好过,历代秦国国君也很郁闷。于是,他们对变革和富强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中的核心话题,就是经济体制。在以农立国的时代,土地制度当然是焦点。

秦入关中之初,实施一种叫“爰田制”的土地制度。既吸收了西周“井田制”的一些要素,将国家控制的“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并对“井田”征税,又摒弃耕种时“公田优先”的传统,主张“爰土易居”,充分考虑田土之美恶、劳逸之均衡、负担之平等,有利于调动耕作者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秦国和关东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骤增。

如此一来,贵族们便经常“漫其经界”。“井田”外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粗放经营,而这些新垦土地并未纳入国家控制的“井田”范畴,倒是成为贵族们的私人领地。非但周天子,就连秦国国君都没法管理。

时间一长,秦国少了一块赋税收入,贵族们倒是更富了,对秦国国君的权力构成威胁。于是,秦国国君要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做点改变。

谁的地盘谁做主?

秦简公七年(前 408 年),秦简公宣布在全国推行“初租禾”。

按照《谷梁传》的解释,此举“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意思是说,“初租禾”是按耕种之人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来征收实物地租,这就把新垦私田纳入征税范畴,“履亩而税”。

这项新政,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官府可以了解全国耕地的真实情况,增加财政收入。贵族们通过漏报耕地来逃税的梦想破灭了,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既然缴了税,那就相当于他们对这些新垦土地的所有权,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相比于“井田制”忽视个人利益的顶层设计,“初租禾”当然是一种人性化的创新。可是,贵族们就没打算交税。他们觉得以前挺好,我的地盘我做主,有没有名分不要紧,得实惠才更关键。现在要让他们交税,那就相当于跟他们争利。谁会干啊!

秦简公(前 414 年至前 400 年在位)和秦出子(前 386 年至前 385 年在位)期间,贵族们多次发动叛乱,导致君权衰弱,国力下降,关东各国趁火打劫,使秦国日趋孤立。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使秦国国内进一步改革经济的呼声更加强烈。

商鞅两步走,秦国抖三抖

秦孝公上台后,面对的就是这么个乱局:关东六国都在改革,秦国再不改,若干年后就会被甩得更远,沦为小国,乃至亡国。于是,他重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在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做出的改革,步子要比秦简公大得多。《史记·商君列传》里说,秦国“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按照每位成年男子 100 亩的标准,把土地分配给百姓;“开阡陌”即推倒原先的阡陌、封疆,改变固有的“井田”格局。

具体说来,商鞅的改革思路是两步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