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的存在感一直很低,这不是因为吴国实力弱,而是因为《三国演义》里用大量的章节描述蜀汉和曹魏,吴国戏份比较少。但实际上那个时期的吴国还是很强的,赤壁之战主力就是东吴水军,指挥官也是东吴大都督周瑜,诸葛亮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夷陵之战时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直接让蜀汉元气大伤,刘备遭遇战败后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可以说吴国是当时唯一一个战胜过两个国家的存在,实力非常雄厚。这得益于吴国良好的经济和强大的水军,以及君主和大臣们的和谐。但到了孙权晚年,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年轻时天差地别,不仅残暴弑杀而且还非常昏庸。这极具反差的转变让很多网友不解,其实只因为一个人关键人物死后导致。
早在吴国从蜀汉手上夺下荆州后,吴国的实力直接超过蜀汉,仅次于曹魏。曹丕称帝时孙权称王,但实际上行使皇帝的权力。曹丕的战略目标是蜀汉,所以对吴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并没有在荆州方向和江东方向给吴国施加军事压力,吴国减轻了来自后方的压力可以趁势南下吞并交州和剿灭山越蛮族,给国家拓展了极大的生存空间和人口。
黄龙初年孙权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建邺称帝,同时立长子孙登作为太子。史书上记载的孙登非常优秀,赤壁之战前夕出生在吴郡,由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养大成人。因为处于乱世,原本吴国太想把他培养成孙坚、孙策这样骁勇善战的大将,弥补现在孙氏没有武将的缺陷。尽管酸等年纪还小,但他认为光有武力不够,还需要有智谋,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将。孙权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开心,在往后的日子中一直偏爱孙登。
孙登二十岁完成学业后就被孙权派遣到会稽郡对付山越异族,在此之前不论任何势力对山越人都是对立、打压政策。而孙登认为东吴偏安一隅,尽管有长江作为天然险阻,但境内人口相对于中原和北方来说很少,这是东吴的弱势。山越人虽然野蛮也没有文化,但骁勇善战,与其两边交战死伤无数,不如采取亲善政策,鼓励山越人和东吴老百姓通婚,鼓励山越人搬迁到东吴居住。
孙登这种破天荒的政策刚开始带来了很多质疑,但仅仅两年时间,很多山越人纷纷迁到会稽居住,为东吴带来了庞大的劳力和足够的兵源,效益非常好。孙权见状以孙登的做法为模版,命令柴桑、荆州地区和山越接壤的郡县使用这项政策,十余年时间为东吴补充了庞大的人口资源。后来孙登又被派往前线督战曹魏,孙权此举已经有确立孙登为接班人的意思,让他积累足够的功勋。很多人以为孙登到前线只是走个过场,但实际上孙登认真勘察庐江周边地形,也为吴军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经常鼓舞士气,受到吴军的拥戴,他的几个兄弟也很服他。
可惜的是孙登并没有等来上位的那天,而是在太子之位病逝。孙权如遭遇五雷轰顶一般呆若木鸡,身为一个帝王没有处理公务却为太子守灵7天,从此性情大变。
孙登死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其人尽管颇有才华但实际上性格懦弱,从来没有接触过军务,并没有东吴军方的支持。而孙权的另外一个儿子鲁王孙霸,他性格火爆但非常有进取心,而且因为和军方、江东各大名门望族交好。大哥孙登的死让他觉得自己能够上位,处于权力的诱惑他开始和孙和争权。
孙权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性格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制止孙霸的行为,也没有为新晋太子孙和树立威信,而是放任不管。孙霸见状仿佛受到了孙权的鼓舞,争权越来越激烈,甚至公开拉拢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而孙和见状以为孙权正考验自己,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立自己的班底,从此东吴朝堂正式分为两大派系,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