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六世而得天下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详解成也法制败也法制的秦朝

2020-10-25 12:03:58 作者: 历六世而得天

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话是:秦历六世而得天下,为何却二世而亡?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因法制而强,那是因为秦国当时的法制是专为战时而量身定做的,人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对外的战争中去,国家以军功立国,百姓以军功上位,这种情况下的秦国百姓,打起仗来自然是嗷嗷叫。

但是六国被灭以后,全国实现了统一,仗没得打了,百姓心里就会有一种虚空,只剩下遵守酷法了,而少了内心遵守酷法的力量源泉,再加上六国百姓又不适应秦国的那种战时法制性社会,野心者一旦起事,对百姓一顿忽悠,加上百姓心里的那种虚空,盼望仁政的心理,自然就会响者云集。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对民众的愚弄,而是一句颠扑不破的至理箴言,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站在民心所向的基础上得到天下的,三国时期的刘备,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无一例外。

秦国统一天下后,他没有及时的从战时法制国家过渡到和平法制国家,百姓的心理预期没了,但是还得遵守严酷的秦法,这就失去了民心支持的基础,从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一切秦法,只对百姓约法三章,而秦人无不弹冠相庆就可见一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圣王之道,一取一予。

统一后的秦国只剩下了从百姓身上的取,而没有了他战时对百姓的予,这个人性的平衡就已经被打破了,所以战后的秦法,已经失去了民心支持的力量。

黑色裂变里面,商鞅曾经对秦孝公说过,这时的秦法是建立在战时的基础上,秦国一旦统一,战时的法律就要转换为和平的法律,从而走向盛世。

秦始皇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对战时和战后进行及时的转换,所以才会留下这个巨大的隐患,但是秦始皇绝对意识到了战时秦法的弊端和危害,他是想把这个任务交由扶苏来完成,把他派到蒙恬那里去修筑长城,就是给他上的跟实践相结合的第一堂课程。

只能说扶苏之死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当然,秦国当时灭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赵高和胡亥的乱政,相信没有他们二人,帝国由扶苏接班后,天下将会提前二十多年进入汉文帝时期,直接跃过汉武帝时期,真如那样将会是中国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个人愚见,不管是从秦汉开始,还是经过后世两千多年的社会演变,古今中外,都始终坚持的是法制本位治国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种,中国两千年后世皆尊秦法的说法。

因为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人性贪婪和趋利避害的一面就会没有任何的约束性,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重新回到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的老路子上去:民不知法,民不畏法,民不守法。

在这种前提下,仅仅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是苍白无力的,国家的生产力、号召力,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一直是甘龙主政,而甘龙就是彻头彻尾的儒家派,这样的学派,在大争之世是根本不足以强国的,说白了,大争之世,争的是狼性,争的是激发性,而不是儒家的愚民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对儒家一派的总结,说到底就是愚民,是一种虚伪做作。

但是儒法也有其正向的一面,就是贤良恭俭让。当商鞅的酷法论根深蒂固的时候,当人们向往的美德忽然有一天又再次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们的世界不应该只有酷法,还应该有美德,有亲情之间的相亲和相爱。”

当时在战时,人们的注意力都在种地、打仗、立功,顾不上想别的,对于人性之间的美好,就全部忽视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战争结束了,和平的时期到来了,人们的神经也不再紧绷了,这个时候,围绕着种地、打仗、立功、遵守酷法的铁四角平衡已经被打破,只剩下了干苦力和遵守酷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