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功臣团队,分为两个阵容,
一派是以卢绾、萧何、曹参等为代表从沛县起兵时便跟随他的骨干,另一派则是以英布、彭越、吴芮、臧荼等为代表的政治“同盟
”。
汉初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前者多半被封为侯,后者被封为王。
虽同是将军,但几人的差别却很明显,与其说他们几人是“被封王”,不如说刘邦是被迫做出的妥协。韩信、吴芮、彭越等人跟随刘邦的理由是出于利益,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则是刘邦的朋友,前者可以为了利益对刘邦刀剑相向,而后者却不会,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刘邦自然要先稳住比较有威胁的几个人。
这个问题,咱们不如换一个说法:刘邦为何要分封异姓诸侯王?
一、汉初刘邦实行的分封制,实则是为了谋求政局的平衡,借助诸侯王本身的实力,尽快让汉朝的局势稳定下来
汉初,刘邦共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韩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和燕王臧荼在内的八个异姓诸侯王,这些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刘邦的盟友,他们的地位和刘邦并非简单下属的关系,而更类似于一种平等的政治同盟。
一开始,刘邦和他们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对抗项羽,而在汉朝建立后,他们不光实力雄厚,本身也有着军功在身,这就使得刘邦不得不分封他们,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稳定六国的百姓。
《史记》记载刘邦分封诸侯时的诏书提到了这样几句话:“
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
。”
从这封诏书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分封异姓王的目的有三个:
1、借助异姓王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减少百姓对汉政权的抵触态度,稳定地方百姓的情绪,尽快恢复秩序;
2、稳定诸侯情绪,避免像项羽时期因分配不均导致新的战争;
3、表现出自己是个仁慈的君王,不会像秦朝那样,强行打破六国的界限。
刘邦这三连下来,他便可以避免和一群强大的盟友,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的事情,发生战斗,那样对刚建立的汉政权并不利。
即便战争迟早会爆发,刘邦还是决心延迟掀桌子的速度,徐徐图之,趁诸侯们没有防备之时,一个个击破才能把损失控制在最少的程度。
在这群功臣当中,又有个很特殊的人物——
卢绾
。
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关系交好,卢绾和刘邦又是同日出生,这使得他们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密。
小的时候,刘邦和卢绾一起上学读书,长大后刘邦因为吃官司躲藏起来时,也是卢绾陪在他身边。对刘邦而言,卢绾如同他的手足兄弟一般。
正因为此,卢绾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功臣,不光他得到的赏赐要多于萧何、曹参等人,而且刘邦还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宫中。
后来燕王臧荼造反被杀后,刘邦更是直接将他从长安侯升为燕王:
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
在卢绾升职之前,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刘邦“
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来填补臧荼的空缺,群臣便向刘邦进言:“
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
卢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功最多”这样的评价都是存疑的,后来,刘邦自己也承认,若论功劳韩信、张良和萧何三人才是最大的:“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