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商鞅赴秦之后,羸弱的秦军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整个战国中后期的主题都成了秦人的大杀四方,而曾经称霸中原的魏武卒和齐技击等特种部队则陆续成了劳簿上的人头,直至秦始皇鲸吞六国。这一切或许都有赖于大名鼎鼎的军功爵位制度,将所有爵位的释放归于人头数量,通过“利出一孔”的方式极大的鼓舞了秦人的战斗热情,他们“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将战争视作一场捞取军功的盛宴。
而在庞大的武人群体当中,杀神白起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网络传言他的“武安君”之位乃是“二十级爵位”的巅峰,梁启超则考证他先后带兵斩首100万级,占去战国伤亡总数的半壁江山。那么这是否着军功爵位的巅峰需要百万人头呢?
先来看看白起的“升级”经历吧,《史记》里刚出场(前312年)时爵位是左庶长(第十级),这是商鞅刚刚启动变法时的爵位,而后来长平城下带着两万人投降信陵君的郑平安则是低一级的五大夫,所以“左庶长”已然不低了,此战他独自领军攻下了韩国的新城。
▲从左庶长到大良造,三年两战就搞定了。
第二年,白起连升两级成为了“左更”并发起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以十二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并受封为国尉,这是后来国家军事主官太尉的前身,可见白起已成为秦军的最高指挥官。国尉并非爵位而是官衔,随后乘胜追击并拿下韩国大片土地后,追封为大良造的诏书也终于赶到了军营。
此后白起又率军攻取了魏国河东地区的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十三年后攻破楚国郢都,楚人仓皇迁都,半壁江山都成了秦国的郡县,白起得以受封为武安君。
此时白起的功劳簿上大约有70多座城池和40万颗人头,爵位则已经登峰造极,再无升迁纪录。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二十年的战功(包括长平之战)对他是都属于白打,商鞅挖空心思设计的军功爵位制度有这么容易升到满级吗?
笔者在查阅了《商君书.境内》和许多文献之后惊讶地发现,军功爵位的满级貌似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首先,武安君并非爵位,大良造才是军功的顶峰。商鞅的初始设计只有十八级,算上平级的两个一级爵位只有十七个等级,所谓二十级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剔除了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又把关内侯、彻侯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位,随后汉随秦制,司马迁根据汉代爵位倒推商鞅“为列侯(彻侯),号商君”其实是理解错误。
▲汉代军功爵位等级,大上造就是大良造,当年已不再是最高爵位,而李广心心念念的“封侯”至死也没有到。
封君意味着封地,的确跟封侯差不多,但不是一定要通过军功,比如樗里疾的严君,张仪的武信君和吕不韦的文信侯,可以通过血缘、外交和政治因素来达成,连走太后路线的嫪毐都捞了个长信侯,但唯有白起和王翦(武成侯)是通过军功获取,连蒙恬都没做到。
第二,顾名思义,军功爵位也只适用于武将体系,相当于今天的军衔而非具体职务,而大秦帝国的官僚系统显然不能照搬之,两线平行并不冲突。
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秦人不可能接触到官僚体系的上升途径,人头代表的军功才是唯一的晋身之阶,所谓“利出一孔”正是针对他们而言的。
▲游戏里的白起
第三,“大良造”真心不容易得到,秦国历史上也唯有商鞅、白起和公孙衍三人而已(王翦和蒙恬史书上没有提及),所凭借的也都是实打实的军功,商鞅是三次河西之战的主帅,犀首在惠文王时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最终全取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