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接连看到好几个学生自杀的新闻,作为母亲和教师,真是无比痛心和难过。我知道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原因也永远都是那几个:或者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太差,或者是家长老师有问题,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对于父母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心灵之痛,是一生无法驱散的阴影。
我想起了一则聊斋故事“促织”,便蕴含着这个悲伤的主题。
作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曾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这篇小说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详细讲了,只说个大概意思吧。
1、小小促织,一个悲喜交加的传奇
明朝宣德年间,皇帝特别喜欢玩斗蟋蟀(促织),每年都向民间征集能斗善斗的蟋蟀。陕西有个县令想以此来巴结上司、讨好皇帝,便责令下属都上交蟋蟀,作为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当然这种摊派最终都落到底层百姓身上。
有个名叫成名的读书人,屡试不第,为人又老实懦弱,被强逼着当上“里正”,遇到了供奉蟋蟀的任务。成名为人善良,不愿逼迫百姓,无奈只好自己去寻找蟋蟀。他早出晚归,千辛万苦,却找不到善斗的蟋蟀,被上官逼迫鞭打,让他的身心痛苦不堪,实在是不想活了。
这时候,村里来了一个巫师,成名的妻子急病乱投医,便去向巫师求告。巫师给了她一张图,成名按图索骥,果然捉到了一只又大又“骏健”的蟋蟀,连忙将之装到笼子里带回家,全家顿时都欢喜庆祝。随即,成名就像宝贝一样照顾这只蟋蟀,准备到了日子便献上去。
成名有个九岁的儿子,正在好奇爱玩的年纪,并不太清楚父母为何如此宝贝这个蟋蟀。趁父亲不在家,便背着母亲偷偷打开笼子,想看看这个蟋蟀到底有什么稀奇的。不料这蟋蟀跳了出来,小孩用手一扑,竟然将蟋蟀打死了。小孩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母亲一听当时就“面如死灰”道,你这个惹祸精,真是该死啊!等你爸爸回来,一定会找你算账的!孩子从来没见过母亲这么严峻而绝望的神情,他不再说话,哭着离开了。
等成名回到家,得知蟋蟀宝贝被儿子不小心弄死,顿时暴跳如雷,想要责打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小孩了。不久,成家人在井中发现了孩子的尸体,原来他吓得自己投井而死了。看到惨死的儿子,原本愤怒的成名夫妇变得无比悲哀,他们相对无言,欲哭无泪。等到想起来将儿子安葬之时,忽然发现他的胸口竟然还微弱气息 ,后来醒了过来,却变得痴呆起来。
成名夫妇内心稍有安慰,再看装蟋蟀的笼子,原来的大蟋蟀固然已经死去,旁边却蹦成名出了一只小蟋蟀。经过这番折磨,成名已经无法可想,便将小蟋蟀献了上去。谁料,这小蟋蟀虽然看着弱小,却极其能斗善斗。它一路斗败了无数对手,一直抵达皇帝面前。它不仅善斗,还能闻乐起舞,让皇帝十分高兴,便奖励献上蟋蟀的官员们。成名也得到了丰厚赏赐,还直接被授予了秀才的功名。成家盖起了高大华宅,购买了百顷良田,不复从前的贫困模样。而这时,成名的小儿子恢复了神智,一如常人。他自称,自己化身蟋蟀,轻盈善斗,打败无数对手…
2、一场亲情与生活的沉重劫难
这是“促织”的故事,毫无疑问,前半段的现实主义的。历史上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确实是最爱斗蟋蟀的皇帝,各地向皇上进贡蟋蟀也是真实的历史。因为一个小小的蟋蟀,让很多百姓家破人亡。但“促织”是小说,作者将后半段写成了浪漫主义,将一个原本悲剧的故事写成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便是如此,仍然无法掩盖悲凉感伤的气氛——因为我们都知道,超现实的结局只是故事而已,真实的人生自是残酷苍凉。
这是一个抨击社会苛政的故事,也是一场亲情与生活的劫难,简直就是无解。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无法苛责成名夫妇。因为这蟋蟀承载着一家人的命运未来,竟然被不懂事的孩子弄死,他们怎么能不绝望,不愤怒?不去责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