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的书法”揭示的真相

2020-10-29 20:53:18 作者: “随意的书法

说到底,书法还是“书如其人”,如果放弃了书法背后个人的修炼,那书法就没有内核了。

2020年 4月 8日,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在开馆一年之后,举办了一场名为“随意的书法—晚清以来名家书法展”的展览。每一个展览都有各自的灵魂,从未齐聚在一起的艺术品,如今汇集在一起,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新景观。那么,我们能从这个展览看到什么呢?

书法在晚清以来,面临两个显著的大变局,其一是书法逐步退出实用领域,其二是摄影、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传世名品可以化身千万,这两个变化,一进一退,转变了书法环境,也促使书法走上了一条与王羲之以来有点不一样的道路。

今天,我们有机会借助这个展览,占据推迟了150多年的观察点,可以看到一些前人未曾见到的情况,由此可以发现晚清以来书法的真实流向。

“随意的书法”展中仅展出三天的展品:吴湖帆《全芳备祖词钞》

(供图:金桥碧云美术馆)

最大的变化其实来自于实用性的丧失。

实用性对书法至少有两重约束,第一,就是日常人们写小字为主,这使得古代笔法被自然保存下来,笔法的秘密都在小字、小毛笔的自然变化中,没有人在大字中可以展示古典笔法,大字的转折已经超越毛笔自然弹性的范围,不可能自然做到,只能强力为之,这与自然导致的变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就是必须可辨识。过去,你写的字不容易辨认,那你就白写了。这导致人们的普遍风格是平正为主,不容易写出极端的字体。这种风气走到极端就是馆阁体,但是馆阁体中也有一些有胆识的人,走出了新道路,譬如说翁同龢。

实用性丧失之后,上述两重约束就失效了,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学习书法之初就开始写大字。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古代大书法家一般是不写大字的,因为大字的难度远甚于小字,古代特别能写大字的人都是被特别夸奖的,譬如说米芾。一些大书法家的大字技术含量很低,水平远低于他自己的小字,譬如说赵子昂。到了明代中期,大多数书法家才有能力写中等的立轴,晚明时期,大量书法家才知道写大字立轴书法,要完全换一个笔法。现在的书法领域,学习书法的新人,一上手就用大的毛笔写大字,只有很内行的人才写小字,这与古代日常情况完全相反。

“随意的书法”展厅现场

与此同时,每一个人的写字风格,失去平正的要求,开始着意追求风格。这是出于艺术评论的影响,似乎风格与个性才是书法成名成家的要诀,其实,共性才是保证你处于第一梯队的关键。“随意的书法”展览中,很多书法家生前是互相熟悉的,譬如说,何绍基与翁同龢是认识的,沈曾植与康有为是熟悉的,林散之与高二适是朋友,但是他们互相之间的风格并非是他们都成为大书法家的要素,当时他们还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也都有书法风格,但是都没有在书法上出大名。让他们成为大书法家的关键点,还是他们的书法与古代正宗法书之间的共性,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风格与个性。

“随意的书法”展厅现场

丧失了实用约束的书法,类似于失去跑道的运动员,不太容易展开这个运动项目。

摄影术与图片印刷的发展,是另外一个重大背景。这个情况,一方面是一个好事情,使得所有人眼界大开,任何一个文人都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法书名帖,这是古代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这肯定使得大家眼光大幅度提高,审美一下子上升很多。但是也带来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印刷出来的古代名迹,因为印刷的原因,使得看起来比真迹更加黑,用笔更加扎实。这就使得人们的眼睛与头脑,事实上在熟悉一个古代大书法家本人,也做不到的“动作”。印刷过后的书法往往比原作好看,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等于是把神仙动作让体操运动员来完成。

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因素,增加了这个灾难性事件的程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