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的?

2020-10-29 20:54:24 作者: 40吨的泸定

大渡河天险,可谓是自古就是阻隔两岸人民交往的巨大障碍。清朝初期,政府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决定进行修建泸定桥。桥成后,更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御批建造,桥头御碑上“泸定桥”三个字,笔走龙蛇、跌宕道丽。

桥如长龙静卧,横亘于大河之上。自清代以来,乃至民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巩固国防以及深化民族交往方面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建桥之初

细观泸定桥这里的山形水势,你可以真正的感受到这是一处咽喉要道。这里的最重要之一在于非控此桥不足以连通两岸,汉藏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领导者就在计划了。他们先在泸定设县,这样的话就可以西控康藏,东接巴蜀。建桥之前,常用木船渡河,水大浪急、事故频发,还曾用铁索链接两岸,人马悬溜索而过,慢且费事。

然而,虽然历代都有建桥之议,但均因地形险恶、工程浩大而作罢。直到清统治者入关,由于开始之初实行“ 崇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扶植达赖喇嘛,扶绥蒙古人民的政策。”这也导致了和硕特部在康区的专权和中央王朝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后期经过西炉之役之后,把和硕特蒙古的势力驱出了康区,清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达到雅砻江以东。然而该役的另一个后果是加速了泸定桥的修建。“西炉之役”相当的惨烈,征调了大量的部队,军粮,器械,花费一年多的时间。

大渡河天险对于此次军事行动的影响清统治者当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可以说,泸定桥的修建是历史的必然,是清中央政府深化川边,西藏统治的必然要求。以后的历史更是证明了这一举措是英明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意义。

于是乎,便有了新任四川巡抚能泰在1704年的时候,向康熙帝上奏修桥,其内容为:“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不可施舟楫,行人扶索悬渡,险莫甚焉拟其处(安乐)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

一年建成

清廷下达建桥之后,桥于1705年开工,仅用一年便大功告成。鉴于水大浪急,无法安桩,桥工利用河面狭窄,锻造铁索悬桥。大桥两端各建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以固定铁柱。

另外,用13根铁索链连接两端,其中9根为底链,铺设木板,其余4根分设两边做扶手。泸定桥的整个铁链由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达40余吨。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左右扣连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

其实在在修建此桥时,为把每根长达百米的铁链钩连起来,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还颇费周折。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都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划。后来想出的办法便是是采用了索渡的原理。

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已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

此桥建成之后,康藏与内地天堑顿通。上报朝廷,康熙帝十分高兴,御笔亲题“泸定桥”高悬桥首,并立巨碑一通《御制泸定桥碑记》,详载建桥起因、过程及大桥维修等,至今匾碑俱存,见证了300年前的壮举。

此外,在泸定桥西有座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