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河死扛的北宋,不作你会死?一本书坑了三个朝代

2020-10-24 16:59:00 作者: 与黄河死扛的

引言

英雄、领袖人物对于时代的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小人物也能影响历史,因为,有时这些小人物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才是演员,会将一部好剧演烂。

也许你还不知道,一个小人物,是名不见经传的哪种小,小到我们都不知道,他写了一本关于黄河的书,不但让大宋速亡、让金、元受累,还让黄河危害了近千年(这话可能说得有点严重,但不夸张)。

李垂这个人你听说过没有?反正笔者是没有听说过,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小人物,他能够被历史所记住,是因为一个成语和他所写的一本书。

成语“趋炎附势”创造者李垂画像

书生误国

李垂(965~1033),北宋官员。字舜工。今东昌府区人。宋真宗咸平年间举进士,为湖州录事参军,入为崇文校勘,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

李垂是北宋的历史上众多默默无闻小官中的一个,如果不是那个“趋炎附势”的成语,还真的没有人知道他。那时宋辽关系因为“澶渊之盟”基本好转,但辽仍然时常骚扰,这让宋朝非常担心,毕竟是辽强宋弱,所以,一直在小心提防着。李垂便是在这个时候,为了大宋“固防”编写了一本“危言耸听”的书,叫《导河形胜图》。

这本书有何特别之处?

《导河形胜图》本来是一本地理著作(价值不大),但却被他把经念歪了。他在写黄河阐述自己观点时,认为黄河河道会持续北移,这是个不利于北宋国防的事情,还特意“危言耸听”,说黄河最后会流入辽朝境内,那时,契丹人便可顺流而下,黄河天堑将不再是东京开封的屏障。

他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杞人忧天

事实上,从汉朝到宋朝,黄河河道确实北移了,但幅度并不大。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河流改道这本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开封位于契丹进攻的前沿阵地,依靠黄河天堑这也不假,但问题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严重。

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黄河如果向北进行过大的自然改道,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再者,北方人不习水性,要从水路进攻也是不大可能的。他们不会弃长而取短,就是后来灭北宋,那条护城河都曾让契丹人头痛,最后还是因天变冷结冰而破城的。

但是,北宋的皇帝都是怕死的(赵匡胤除外),只要敌人一来,大多都是想跑路了。但是1048年,黄河下游小规模改道,确实向北移了数里,宋朝君臣受到极大刺激,认为李垂所言有理,怎么办呢?

让黄河改道吧!

于是,宋朝为了不亡国于契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黄河改道工程,史称“三易回河”。基本目标是让黄河笔直向东而非向北。

不作不会死

首易回河第一次改道计划,是要把黄河改道顺六塔河东流。当时欧阳修看到这个计划后立刻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如果照这个计划实施,黄河必然泛滥,而齐、博、德、棣、滨五州之地的人畜都将沦为鱼鳖之食。

于是,欧阳修就劝阻仁宗放弃。但是宋朝已经把这项工程当作了“百年大计”,岂能轻易放弃。于是在1056年完成了黄河入六塔河东流,接着作死报应就来了。

六塔河是一条小河,根本容纳不下黄河之水 ,没多久就决了堤,半个河北被水冲成白地,也包括河北的许多军事重,如镇定州路也在其中。

再易回河神宗熙宁二年,宋神宗在王安石的怂恿下,再起黄河改道工程,准备从黄河边上挖一条向东的支流,将黄河水接入永济渠。

文彦博首先出来反对,他说:“今乃取黄河水以益之,大即不能吞纳,必致决溢;小则缓漫浅涩,必致淤淀。凡上下千余里,必难岁岁开浚。”(《宋史·河渠志二》)

但是宋朝已经决定作死了,这是谁也挡不住的。但果不其然,情况正如文彦博所料,工程还没有完成,“河果决卫州”(《宋史·河渠志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