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典故竟然可能不是真的,你能指出几个

2020-10-30 03:13:10 作者: 这些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有些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如“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有些则反映人物的军事谋略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些则描述了过人才干与智慧如“诸葛亮草船借箭”。

大禹治水

很多历史故事已然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但是各位有没有思考过,有些经典历史故事可能并不存在,或者说并不是书本描述的的那样,这些经典故事有些虽然出现在正史中但不符合当时实情,有些只是戏曲或小说的精彩演绎罢了,我们列举几个可能不真实的历史典故: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西周末年,周幽王爱妃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本来是为了预警敌情,但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公元前771年,申国之君申侯(其女申后原为周幽王之王后)联合东方的缯国和西方的犬戎攻打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以为他故伎重演,无人施援,最后大军攻破镐京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

西周版图

这个历史故事虽然在正史-《史记》中出现,但在先秦各诸侯国典籍中并未出现,也许是各诸侯国不想把这段被周老大和其爱妃戏耍的历史记载下来。不过翻开历史,西周的烽火台和战国时期长城的烽火台不一样,早期烽火台只是西周内部用于预警敌情的,和战国乃至秦朝那种长城烽燧工事不一样,也就是说西周时期的烽火台各诸侯国是看不到的。而且当时距离西周镐京最近的诸侯国晋国有好几百公里,等晋国救兵到了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至也要十天半个月,这还没算上战争人员调度、物资准备等部署工作占用的时间。幽王和褒姒是等诸侯来一个笑一个,还是等都到了再笑呢,不管怎样这二人要望眼欲穿了。褒姒原本不爱笑说明本人笑点很低,诸侯们前来救援就能博得美人一笑,这实在是个历史悬疑啊。

西周末年周王室逐渐消弱,周幽王即位后,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外部少数民族又虎视眈眈。 在内忧外患下最终亡国,烽火戏诸侯只是个引子而已,把西周亡国推在一个女子身上,褒姒表示不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是兵家出奇制胜,屡试不爽的经谋略。 在秦末的割据势力中,属项羽和刘邦最为强势,楚怀王和各诸侯约定“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让他在关中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入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兵强,只好驻军霸上,等待项羽的军队,之后就是鸿门之宴,但刘邦最终成功脱险。项羽架空楚怀王自封“西楚霸王”,因刘邦先入咸阳,战功显赫,不得不封王。但为制衡刘邦,项羽将其巴蜀关中之地分给刘邦,史称汉王。这在当时为秦朝流放之人居住的蛮荒之地,同时项羽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刘邦自然恼火,便暗中使力,策划对付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将,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也可能是其它栈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部从故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秦将章邯不知是计,引兵在斜谷口防御。韩信却率大军,从陈仓道攻克散关,与樊哙、灌婴夹击章邯。章邯战败自杀,刘邦乘势在关中站稳脚跟,为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可能佯攻祁山、褒斜、子午栈道等栈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暗度陈仓”应该是真,“明修栈道”并不存在。在《史记》等正史中并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说法。史料记载了暗度陈仓,而明修栈道当时是用金属器物在悬崖峭壁上在开凿的孔穴内插入石桩或木桩,在桩的上方铺上木板、石板可供人行走。这样的事件如果有正史应该记载,后世也没有对应的栈道可以佐证。“明修栈道”一说最早出自元代戏文,之前并无此记载。 而韩信非汉中人,不知汉中地理,自然也不知陈仓故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