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为何屡遭封杀,只得死后葬入少林寺?

2020-10-30 08:56:46 作者: 他的书为何屡

(每日一“中国文化史迹”第900期)“死后入孔庙”是许多封建士大夫的终生荣誉与理想,连范仲淹失意都要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我们以为只有现代人才有学术争论,其实不是——在古代,学术界和思想界也有针锋相对、不能相容之时——尤其是儒学和佛老之学。1920年代,海外学者考察少林寺文物,发现一快金代新修雪庭西舍记碑,解开了一段“封杀”往事。

(李屏山·新修雪庭西舍记碑,1920年代拓于少林寺,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在金代的儒佛两教关系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叫李屏山。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本社《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李屏山不仅在金代的思想界,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奇才。

(↑红框字为“屏山居士”,1920年代拓于少林寺,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然而,这个奇才在金代的封建社会,却因为思想学术观点引起了儒学界的不满,著作被封杀,或是被改得面目全非。这是怎么回事呢?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本社《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李屏山几乎遭到了整个儒教界的批判,甚至到了无法出版著作的程度。仅有的出版物也是字句被修改,已经不能完全表达李屏山的思想。鉴于这种情况,这两则石碑记,在李屏山生前,于少林寺的面壁庵内立碑,并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在学术界堪称奇迹。能直接看到则碑记的学者恐怕没有几个人,希望能永远保存。

(李屏山·新修雪庭西舍记碑拓局部,1920年代拓于少林寺,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谢谢您在浮躁的头条,关注我们这么冷门的文物学术文章(为了适应互联网阅读量,只好略向标题党低头,太正经可能阅读量是个位数。我们做了900期了)。愿您有收获,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