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虽然国力没有大唐那样强盛,但是北宋因为赵匡胤采取重文抑武策略,是典型的文人政治时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文人是那样的活跃,文化是那样的繁荣。在这些文人中,有三个人影响极大,其中二人直接影响到国运兴衰,其中一人在民间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固执。
1
这三个人当中,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影响国运兴衰的文人,就是王安石。他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变法就是不懂历史的人都听说过,他的政治谋略让他得以冲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大胆对旧制度,也就是所谓的祖宗之法进行变革。这些,各种历史书籍中写的很详尽,这里不重复。
本文只说说王安石的固执,他的固执是跟他个人的性格和政治谋略相联系的,是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豪迈和执着。在个人生活上,他不在乎外表,几乎是蓬头垢面,特别不讲究卫生,很少洗澡,就更少换衣服,他说要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又一次,他的几个朋友,为了让他洗澡换衣服,想了一个办法,邀约他一起去寺院,之前跟和尚们说好,其中必须有一个程序洗沉香木桶浴。第一次去了,王安石洗了,换上衣服,感觉很舒畅。朋友们第二次如法炮制,结果王安石怎么也不去了,理由就是耽误时间,影响读书。
王安石在扬州做判官时,顶头上司是韩琦,因为庆历新政失败以枢密副使知扬州。年轻的王安石每天夜里都非常用功,有一次早上点卯时迟到了,韩琦以为他夜里去娱乐场所玩过头了,就当众说:“年轻人不能贪图享乐,荒废书本,误了前程。”当时扬州非常繁华,夜生活丰富,到处都是歌妓,处处笙歌燕舞。
韩琦误会了他,但是他就是一句也不解释不争辩,固执地认为清者自清。后来韩琦虽然知道了真相,但是认为王安石太固执,再也看不好他。而王安石对韩琦也不感冒,觉得韩琦貌美,无一可道。只剩下美貌了。
对于工作,王安石就更加固执了,只要认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头。在大宋,辞官次数最多的就是王安石,小官也辞,大官也辞,连副宰相那样的不知多少人盯着的高官,也照辞不误。
当然,这应该是王安石的政治谋略,他越辞名气越大,人不在朝廷,称赞他大才的人到处都是,可以说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他相提并论。
当初,王安石急于大展身手,给仁宗皇帝上万言书,阐述了自己改革思想。仁宗非常看好,但是,老皇帝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根本就不想改革,把王安石的万言书束之高阁,让他非常失望。
从那以后,王安石就成了辞官大王,不是家里穷就是身体不好,皇帝让他跟在身边做贴身秘书,根本正眼不瞧。那些没有实权,无法实施自己改革的官,一律不做。他要求到地方任职,但必须是一把手,否则还是辞职。
那一年,仁宗同时任命王安石和司马光为起居注,地位很高,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王安石连想都没想就辞掉了。弄得司马光很被动,也跟着递辞呈。仁宗很不高兴,司马光也就不辞了,到第八次任命时,是仁宗亲手写的诏书,送到王安石居所时,他躲进了厕所,来人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出来,就把诏书放到桌子上走了。王安石这才勉强接受了任命。半年后,就升任知制诰,撰写诏书以及对官员的评价,跟在皇帝身边,但是王安石根本没兴趣。不是欧阳修说服,肯定又是无数次推辞不受。
在知制诰任上,王安石作为主官,与司马光、范镇等负责一次仁宗亲自主持的进士科考试,苏轼和苏辙都参加了。最后结果出来后,交给王安石写制词,也就是评价和任命书,苏轼的,他痛痛快快写了,苏辙的,他就是不写,认为不适合录取。
这个时候,韩琦已经是宰相了,就压服他写,结果王安石牛眼一翻,我就是不写怎么着?最后苏辙就是没有得到任命。固执如此,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