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将他这部著作取名为《水浒传》,这正是为了突出这部作品的主题。
警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浒传》里的好汉,很多都是因为朝廷腐朽、官场黑暗,才被迫上梁山,似林冲、卢俊义空有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柴进有太祖钦赐的丹书铁券也抵不过贪官污吏的欺压。武松、林冲、卢俊义等人相对于普通百姓均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但是面对压迫,他们依旧无力抵抗。
由此,也能折射出北宋末年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当时的官员以各种名义压榨百姓,各类”生辰纲”、“花石纲”接踵而来,致使天怒人怨。若是能够安稳的生活,谁愿意落草为寇,做那令先人蒙羞、令后人抬不起头的勾当?
《荀子·王制篇》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贞观政要》魏征也向唐太宗进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明清的小说家,都非常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他们认为通俗文化,诸如小说、戏曲,更容易被百姓大众所接受,并且能够广泛传播,引起他们的思考,因此,明清时代的小说家们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朝廷的警示。
因此“水浒”二字也有警示之意,水浒所包含的“水厓”之意,如若朝廷放任官员的腐败,无视民生之艰苦,那么“水”则会泛滥,颠覆舟船、漫厓决堤。
结语: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水浒”二字,有着多重含义,它既包含了作品故事内容的起源和流传,也蕴藏着作者所要传达的精神思想,更是对小说主题的高度概括,并不是简单的临时起意。另外,一个言简意赅的名字,更适合在民间传播,如此才契合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