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条,解救中国上亿人,如今却少有人知

2020-10-30 22:32:21 作者: 商人冒死从国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辛勤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时期,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粮食问题,始终是最为基础的问题。在封建时代,粮食问题甚至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安危。因此,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农业。

然而,古代传统农业受到生产力的影响,不仅收成低,而且不稳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民将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社会也会动荡不安。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就曾经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导致闽中地区的粮食大规模减产,百姓们忍饥挨饿,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在当时,有一个人,冒死从国外带回了一根藤条,不仅成功解决了饥荒,还解救了中国上亿人。然而,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他是谁?带回的藤条又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人就是陈振龙,而他所带回来的这个藤条,正是如今我们所日常食用的红薯的藤蔓。陈振龙出生在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当时的明朝,并没有红薯这一物种。陈振龙出生在一个儒生世家,从小,陈振龙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考取功名,入朝为官。然而经过数十年寒窗苦读的陈振龙并没有能够考取功名,只是中了个秀才。

多年的努力没有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得陈振龙无比的失落,同时也失去了对于入仕为官的兴趣。在一番考量之下,陈振龙决定放弃科举,转而经商。陈振龙依靠着自己的能力,很快就结识了很多的商友。在当时的明朝,虽然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大海是开放的,还是有许多的人,冒着危险,远渡重洋,外出经商。

明朝万历年间,陈振龙就跟随一道商人,飘洋过海,去到了吕宋岛,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但是菲律宾,尚在西班牙政府的殖民统治之下。来到吕宋岛之后,陈振龙惊奇地发现,当地遍地种植着一种绿色植物。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这种植物就是红薯。

很快陈振龙了解到,这种植物不仅耐旱、容易种植,生熟皆可食用,最重要的是产量非常高。此时的陈振龙,看着这里遍地的红薯,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农作物的收成远远没有这样好,还经常遭受灾害,甚至是颗粒无收。如果能够将这种植物带回国,无疑将会给当地带来丰富的粮食。

于是在吕宋岛,陈振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了红薯的生活习性以及种植的技巧,打算将其引进回国。然而,对于这样一种高产易存活的物种,西班牙政府严令禁止其出口。但是陈振龙并没有放弃,而是冒死将红薯的藤条卷入到了吸水绳当中,成功的躲避了西班牙政府的出境检查,又经过7天7夜的航行,回到了福州地区。

在回到家之后,陈振龙立刻将带回的藤条进行栽培,成功种植出了红薯。而也就是在那一年,闽中地区果然发生了旱灾,农民的收成减半,很多人都没有饭吃,当地的政府也十分的焦虑。此时,陈振龙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有了价值,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找到了当地的政府官员金学曾。

在见到金学曾之后,陈振龙表示,自己刚刚从吕宋岛引进了一种农作物,能够有效地解决饥荒,希望金学曾能够在当地推行试种。在得知这一方法之后,巡抚金学曾迅速命令手下的人在当地找了一块合适的地方进行试种,并邀请陈振龙教授种植之法。

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之后,试种的红薯取得了丰收。于是金学曾命令各地都大规模地推广种植红薯,最终,饥荒也成功缓解。事实上,陈振龙引进的红薯,不仅在当时缓解了闽中的饥荒,还使得之后各个朝代的粮食产量大增,解决了上亿人的粮食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