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还是"匹诺曹"?马可波罗笔下的于阗传说到底几分真假

2020-10-31 11:17:06 作者: "小说家"还

如《华严经》、《大般涅槃经》、《观世音忏悔出最咒经》、《胜天王般若经》等等均处于此地。然而,随着战火的不断燃烧,大宋年间,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今维吾尔族)于阗,佛教便就此跌下神坛。

3.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的走东方路线

于阗在西域虽较为强大,但是相对于中原大地而言,它还是过于羸弱。所以,它能够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这么长时间,除了优越的自身条件以外,正确的外交路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自西汉时起,于阗就一直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无论中原大地王朝如何更迭,于阗都始终与主政者友好往来。

期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联姻和亲更是家常便饭。这其中,因对汉唐文化的推崇,尉迟婆跋继承王位之后,更是将于阗王室的姓氏全部改为“李”,中原王朝在此地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马可·波罗笔下的于阗:真实的传说

1.忽炭大州,皆为元属

于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波斯文为“Cotan”,所以音译之后,于阗便成为了忽炭。根据游记记载,于阗位于西域的东方与东北方之间,归属元朝统治,这里的老百姓都顺从于摩诃末大帝。这里有美好的村庄和高贵的人民,土地肥沃,盛产棉花、亚麻、大麻、油、小麦、谷物、葡萄酒,还有一些其他物资。

这里的居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以贸易和手艺维持生计,不崇尚武力,十分的吝啬且懦弱。马可·波罗对于于阗这个地方是十分赞赏的,但是对于于阗的居民却评价颇低。

但是就时间而言,马可·波罗说于阗属于蒙古大汗的统治是与史诗相符的,所以从这里应该是可以论证得出《马可·波罗行记》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

2.玉河之错,令人生疑

虽然马可·波罗去过于阗一事是无疑的,但是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于于阗的记载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玉河的描写便是其中不可被忽视的错误。对于玉河,马可·波罗只是简单地记载为,“有一条河流经此地,河中可以找到数量极大的珍贵宝石,人们称之为碧玉和玉髓”。

玉在于阗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因为于阗盛产各类玉石,因而玉也成为了于阗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可·波罗所提到的碧玉与玉髓,仅仅只是于阗玉众多品种中的两个,可见他对于玉的理解是十分有限的,但这对于一个祖上世代为商的商人来说却又是令人十分不解的。

3.媲摩,于阗非一般的存在

《马可·波罗行记》对于于阗的描写最为特殊的部分,便是在于将“Pein”即媲摩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来加以描述。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媲摩土地肥沃,盛产棉花,农业发展较为发达,拥有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且当地人精于贸易和手工。

而根据《钢和泰藏卷》的记载,“又西,渡陷河,伐柽置冰中乃渡,不然则陷。又西,至绀州。绀州,于阗所置也,在沙州西南,云去京师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军州,遂至于阗”。由此可以看出,从唐朝到五代,媲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这与《马可·波罗行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四:结语

历史就像是一条分叉口,一条走向真实,一条破灭谎言。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只能是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才能更加客观的去判断前人所书之言是否属实。历史教会了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但是我们切记不可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深究而深究。

《马可·波罗行记》虽然其中有些描述确实与史实不符,但是这终究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性作品,自然无法做到如史书一般的严谨与考究。

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可·波罗行记》是第一次较全面地报道中国的、影响极大的一部书,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