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替身,大家不自觉便会想起与希特勒一模一样的人或者与斯大林一模一样的人,实在是因为这两位因为敏感的身份,为了防止别人刺杀,所以找几个与自己身材体型都类似的人替自己出席一些不重要的公开活动。但是大家知道吗?这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专利”,其实在古代,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以及皇室成员都有自己的专属替身哦,但不是为了防止被刺杀,而是为了...替自己积福。
原来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不发达,人均寿命非常短暂,寻常人30多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能活到七十多岁就是非常罕见的事,所以才有“人活七十古来稀”这个说法。而古代的皇室贵族,虽然局限于客观条件,自身也享受不到媲美现代的医疗条件,但是他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为自己“延年益寿”,嗯,主要是心理上的慰藉。那就是从小找一个与自己体型年龄相仿的幼童当自己的“替身”,来代替自己出家,整天吃斋念佛为自己祈福,而自己则百无禁忌,酒色财气什么的,来者不拒,有权就是这么会玩。
这些被选为当皇帝“替身”的人被称为替身僧。相传这种风俗遗传自蒙元,元朝在入主中原后迅速抛弃了自身信仰的萨满教,转而崇信起藏传佛教,所以在上层贵族间开始流行起这种“替身僧”风俗,而明朝在赶走蒙元后,继承了这种风俗。今天北京丰台区的海会寺,相传是明穆宗的替身僧修行的地方。万历皇帝的替身僧法号志善,就在今天北京的承恩寺当主持,日夜诵经念佛,为皇帝祈福。
后来清朝入主中原,清承明制,也把这项风俗保留了下来。就连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有专属的替身僧。溥仪登基后,内务府的大臣们便开始为他物色替身僧,选了一名叫孙虎的太监为溥仪的替身僧,这可是皇帝的化身啊,孙虎当时就飘了。不仅不拿正眼看人,还拒不缴纳“太监互助组织——太监义会”的会费,太监义会是宫里无依无靠的宦官们自发结成的一个互助团体,起源于明代,入会的宦官每月按时缴纳“会费”,等自己死后由“义会”负责丧葬。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后宫,孙虎流落街头,他发现自己除了吃斋念佛百无一用,找到义会又被拒之门外,最终饿死街头。
孙虎的死也为中国封建史上“替身僧”这种宗教风俗画上了句号。实际上这些王公贵族们纯粹是在自嗨,所谓善恶有报,平日里作恶多端,就是找再多的“替身”也终究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