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遗言
“新疆是个好地方,到处一派好风光,一路走来一路唱,一路春风到新疆……”新疆是我国尤为富饶的地区,土地面积广大,换算下来它的面积相当于六个湖南省的面积。
并且石油资源丰富,要知道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是各个国家追逐抢夺的重要资源,中东地区总是战火连绵不断,就是因为那里拥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石油储备资源,如今还发现我国新疆地区的石油储备量高达200亿吨,占全球陆地资源30%。然而,这样一块宝地,在中国晚清时期差点被遗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晚清边疆之乱,海防塞防之争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外有帝国主义侵略蚕食我国土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的各地割据之战。边疆地区,千百年来和统治阶级都属于从属关系,年年朝见岁岁称臣。
然而有野心勃勃之人,一直想要将边疆划出清朝的统治范围,1864年,当地部落首领写信给中亚地区的浩罕汗国,期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增强战斗实力,“浩罕汗国”派来的大将阿古柏假意求和帮助,实则来到边疆以后杀部落首领,将兵马皆收入自己麾下,自立“洪福汗国”称王新疆。
驻地大臣将此事上报朝廷,若是放在以前的大清国挥挥手便能召集几十万兵马,可直攻贼人巢穴,但是今时不同往日,阿古柏实力雄厚在他自己本来的国家,就以能征善战出名,在回疆属于主场作战,占尽天时地利。
清政府却已经犹如垂垂老矣的长者,自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开始,不兴科技创兴,百年来无战事,士兵们早就没了血战沙场的锐气。清政府不敢贸然出击,但是如果放任自己国家的土地就这样被他人所以侵占,那么也许会引来更多的效仿者,大清颜面何存,大清国土面积岂不是要一让再让一减再减!
出兵收回边疆土地,却实在有些吃力,想先辈们是在马背上打下天下,当今的八旗子弟满是骄奢淫逸之气,拉弓引箭的本事早就抛在了脑后。
又不单单是战与不战的问题,大清国也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险。所以朝廷中就出现了两派之争,一派请求支援“边防”一派主张发展“海防”。
主张“海防”的一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张“塞防”的一派以左宗棠为首,这两派所言各有利弊,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他主张“海防”是将目光放的长远,主要防备的就是海陆两栖的国家日本;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发展很是迅猛,李鸿章的担心不无道理,十几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方输的惨不忍睹,就是因为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太弱的缘故,李中堂果然高瞻远瞩,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边防”的论点则放在“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清政府显然不想要看到《六国论》中那样“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的局面。
宝地险些被遗弃,左宗棠妙计收新疆
左宗棠一派的论断,在朝堂中更得人心,但是不好实行。
首当其冲,军饷问题。李鸿章辛辣的指出,自从乾隆年间被收服,这些年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地广人稀,荒漠遍布作物不生,若是为此贫瘠之地费上万千两军费,还不如拿出来支持海防建设,加强日后抵御外敌的能力。
然而边防派一再上书,直言眼皮子底下的叛乱都不能清除,又何谈抵御外敌?此时不收服边疆,等到外国强敌与内部叛贼同流合污之际,局面便更加不好控制了。慈禧太后综合两家之言,忖度多日险些听从了李鸿章之言,遗弃新疆,但是左宗棠冒死上书,感动朝廷,最后决定还是先要收复国土,再议之后的“海防”之事。1875年清政府下令授左宗棠钦差大臣之职着办新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