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门前“三马子”—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

2020-10-28 15:17:23 作者: 古时门前“三

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是过去正经人家大门口的一道风景。传统民俗里其地位不低。随着我国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增强,人们对民间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

上马石为台阶形,多为上下二阶,普通的只是一块台阶形石材置放地面,阶石垂直面上有少量雕饰。讲究的石下有一层不高的须弥座,上置台阶石,除了垂直面上有突出的雕刻外,有的在脚踩的水平面上也有浅浅的雕花装饰。讲究的建筑大门前左右各有座上马石,它们像两座石雕艺术品并列在门前路边。

上马石,是在曾经老北京王府、四合院大门口左右两边,对称放置,归于一种特别的建筑附属物,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建筑配套设备”,它的首要用途就是为了行人上马便利,其次,也是这户人家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的束缚,一般人家出门大多都靠“腿儿着”(腿儿着,北京话,步行的意思),但有钱人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有一种纯天然、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马,虽然说骑马的速度比不上如今的汽车,但在当时也算是高档交通工具了,因为马,所以上马石的用途就产生了,大家在上马、下马的过程中,都需要上马石的参与,用于来上下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马石的庐山真面目。

上面说道,上马石的主要用途是为了上马便利,而另外一个效果,就是间接体现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诸如用汉白玉做的上马石,人家这都是“高配”。

上马石与拴马石都设于大门前。古代官吏与有财势的人家出行多以骑马代步,因此在官府和一些大宅第门前设有上马石与拴马石,以便来客上马与拴马之用。

拴马石有两种形式,简单的只是在大门外侧砖墙上砌入一块石材,石材上凿有透空孔眼供拴马用。多数拴马石为独立的一根石柱,柱身不高,柱头多用几何形、狮子、猴等雕刻装饰,少数也有用石俑的。柱身上凿有孔穴供拴马用。来客不止一位,所以门两侧多有数根拴马石并列路边。

我们说完了上马石、拴马石(桩),我们再来聊聊下马石,您可能会问,上马石不是也能下马吗?怎么还有“下马石”?解释一下,这儿所说的“下马石”,实际上是一种礼仪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古代如路过或要去的重要的公共场所,如太庙、帝王庙、孔庙、皇陵、国子监等,全部骑马的人,不论是官员或是老百姓,一概下马步行,以示尊敬,就算你是官居一品,走到这了,该下马也要下马,啥!你说你不下?那可不行,我说你真没这个胆子,你没瞧见吗,下马石的字可都是皇上亲笔写的呢!

下图分别是1931年历代帝王庙门前的下马石与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历代帝王庙总图,大门前照壁两侧的就是下马石。

现今,现代城市的改建、扩建,已经把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逼的无处藏生。只好藏身于博物馆、陈列馆、民俗馆之类的僻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