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戏剧界的老艺术家:每月能领巨额工资,是机关干部的5倍

2020-11-03 19:18:58 作者: 50年代戏剧

工资,顾名思义就是社会行为中通过劳动获取的报酬,工资收入的多少能直接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在我国,当今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可观的状态。

然而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发展还不够稳定,人民生活条件艰苦,工资也相对低下。人们虽然工资数字较低,但一两黄金也不过35元。这样的物价,使居民每月8元就能维持基本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

而在改革后人均收入仍然不高的当时,戏剧界的老艺术家们却每月都能领到一笔固定的巨额工资,甚至是机关干部的5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五十年代干部工资单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实行积分制的工资计算出现种种弊端,于是在1955年废除进行调整。部分行政人员工资单如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工资为500元;副院长李四光和竺可桢工资为340元;文化部部长沈雁斌工资440元。

虽然当时物价低,面额价值与现在也有所不同,但抛开这些,领导人的工资收入在当时只能算一般水平。1956年后,行政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工资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并侧重兼顾重点发展地区,而后以此为基准划分了十一类地区,从一类地区开始,每高一级增加3%。

据网友回忆称:"当时的北京某郊区好像是四类地区,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被定为二十一级,每月拿56元;同时二十一级干部每月拿59元。"然而这套制度没有推行多久,到年底就已经针对高级干部降薪进行调整。

当时规定为行政十级干部以上全面降薪,当时的宋夫人工资就降到了579。此后,1959年与1960年期间又进行了两次下降调整,干部工资也一低再低。

59年规定:一到三级干部工资合并到三级,为六类地区的460元;60年以后将17级以上的党员干部工资全部下调。作为共和国建立不久的时代,它的特殊性不可复制。

而值得思考的是,五十年代的改革降薪措施主要针对为行政人士,而不限于其他行业。在工业领域,工人的工资标准起初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少数的轻工企业实行七级工资制度。后来在改革时,为鼓励国家大力发展生产技术工人工资被提高。

直到现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这个制度依然沿袭,许多地方仍然能见到当时的制度影子。在教育领域,为鼓励人们提高知识文化水平,知识分子的薪资普遍较高,而这与国家干部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的工资调整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工资制度不断调整的结果能看出,党和国家是从民众角度考虑出发,当时的党员干部宗旨为:做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苦了人民。他们不计较得失的精神,也逐渐形成了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

戏剧改革下的高收入

在当时,戏剧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故事千回百转,唱腔婉转莺啼,人们在看台下一坐就是一天,这便是戏剧的魅力。作为艺术,它既能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情操,又能作为一项消遣。

当时老辈戏剧艺术家的收入,都来自于每场演出的打赏,但随着社会变迁,他们的收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五十年代工资改革后,"戏曲改革"作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戏曲演员变为拥有国家规定的保留工资。

由于戏曲是一种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广泛群众基础、综合性极强的社会文化,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通过"戏改"不仅有利于破除旧文化,也能够达到巩固政治的目的。1955年实行的级别工资制,将戏曲艺术们统一界定管理,正式划分为国家文艺工作者。国家的扶持,也将戏曲行业推上又一个高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