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玄宗时期,边镇十节度手中掌控着超49万的精锐,而彼时中央禁军不过12万,李隆基的疏忽大意加剧了这种外重内轻。
可以说,节度使的难以节制造就了此后的安史之乱,唐末黄巢之乱更是导致了大量藩镇的割据,这也是我们后世人提及藩镇而色变的缘由。
节度使凶,还是李唐凶?
然而,长庆元年(821年),也就是唐穆宗李恒年间,节度使刘总却“幡然醒悟”,或许是淮西之战显露了李唐王朝的依旧强势,也或许是刘总陷入了杀兄弑父的恐慌,这位节度使将地盘主动献了出来。
可这里头却充满了玄机,也揭露了李唐亡于藩镇的偏颇,也是长庆元年,刘总落发为僧,希望救赎自我,然而交出节度的刘总并没有圆满的结局,不久便暴卒,这里头不可能没有缘由。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又续上了百五十年,节度使在这历史阶段中似乎纠纷不断,如淮西之战便是如此,但节度使就这么凶狠么?藩镇,伤人、救人的双刃剑
事实上,节度使乃是李唐延续北周、隋朝的旧制,是节制军事并经营屯佃的地方大员,其雏形原本还是太宗、高宗对外征伐的不竭力量,此后却反而成了尾大不掉的隐患,这又是为啥呢?
李唐的兵制一开始是府兵制,由各地折冲府护卫、征防,形成了兵将合一的强大力量,然而此后则崩塌,被募兵制取而代之。事实上,这是由于均田制崩溃所导致的,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流动造就了大量流民、逃户,加之士兵待遇一再低下,因此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兵可用的局面。
另一方面,强大的李唐在经过了一开始的迅猛扩张以后,由攻转为了守,自然对于兵马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于是节制一方的府州县也就形成,边境唐军一时间甚至达到了六十余万。
咋一看,李唐藩镇导致的头重脚轻似乎是其灭亡的缘故,然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部分藩镇是不存在割据情况的,并非个个都是河朔三镇(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这些藩镇即使野心勃勃,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行唐律,甚至于主动依附、解除自身的威胁,卢龙节度使刘总便是明证。
然而,他得到了什么?“拜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使”,然后在同年,迅速地暴卒,而此时的刘总已然是人畜无害的僧人,这里头没有玄机怕是过于天真。
节度使刘总有话说
河朔三镇最为棘手,作为卢龙节度使,刘总显然也是极为可怕的存在,因此他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事件,李唐在这里头的卑劣行径又如何堪当大任?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念念不忘河朔三镇,781年,唐德宗便试图借刀杀人,结果导致了三镇与淄青、淮西的联手,此后李唐又薄情于功臣,这又导致了节度使的倒戈,唐德宗也因此成了逃离长安的第三人,脸面无光。
至此以后,地方藩镇更是难以节制,玄宗疏忽大意瞎指挥、德宗则犹豫不决薄情功臣,也就难说唐破败于节度使之流,刘总此后的遭遇也大致如此。
事实上,节度使刘总此人身上的经历也尤为震撼,对于藩镇的局面可谓洞若观火。
刘总此人杀兄弑父,得到了节度使的大位,却也失去了更多,因此晚年有了许多不一般的思考。元和五年(810年),节度使刘济奉命讨伐王承宗,长子刘绲为副使,次子刘总则为瀛州刺史,彼时讨伐日久而寸功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