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难学的筷子,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要会

2020-11-06 09:45:07 作者: 那么难学的筷

清代金镶宝石松竹铲箸座

对于人来说,与筷子相关的文化符号真是太多太多了。

与带有攻击含义的刀叉文明相比,使用两支棍子的筷子文明更平和,比起刀叉来,人对筷子更有感情。

关于筷子的讲究,在有很多,人在不同场合用不同颜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红筷子,而丧事忌讳,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一双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杂色筷,预示家庭不和。

还有用筷远近的说法:筷子拿得远,嫁得远,娶得远。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在民间,筷子有各种寓义,例如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仍有新郎新娘人洞房时要喝桂圆汤的风俗,但吃桂圆不用汤匙,要用红筷子,意思是“快生贵子”。另外,结婚陪嫁筷子还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

筷子在古人眼里并非仅仅是餐具,古人还认为筷子有神性,常通过筷子来观察和分析人生和未来。《太平御览》引《相书》上的说法。称“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也”。实际上,筷子在古代常被当成占卜工具,叫“箸卜”。唐末五代时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便流行箸卜,宋初徐铉《稽神录》中即记录了这一说法:“会正月望夜,时俗取饭箕衣之,衣服插箸为觜,使画盘粉以卜。”箸卜过去在岭南等地很流行。

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郦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计,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后世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借箸”论元载中道:“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北宋书法家米芾《与伯先帖》中也有:“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

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两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

可见在人眼中,箸不仅仅是食用工具。它有着人们对阴阳协调万物平衡的希望,有着古代诗人的气节,也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与禁忌。

例如民间有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是大不吉利的,通常叫它“三长两短”,意思是死亡或意外事故。

还有就是小时候家长都会告诉我们的,不可以用筷子敲碗盘,这种行为在古代是乞丐要饭时才有的。还有不可以把筷子插在米饭中间,这样看起来像是在上香。

筷子是我国独特的饮食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筷子虽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有人认为,因为我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我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的食物是精美的,我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无缺。而这,也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参考资料:《以食为天 饮食历史与筷子文化》肖东发;《婚姻中的筷子哲学》愚心明,葛慧珠;《中外饮食文化》隗静秋;《四方食事》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