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难学的筷子,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要会

2020-11-06 09:45:07 作者: 那么难学的筷

因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很多,但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却不多,筷子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古人的文化。它的存在,不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我们常说,人必须要学会用筷子,而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学会使用筷子其实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小时候,当我们不再需要长辈喂饭,要自己动手吃饭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教我们学用筷子,而年幼时的我们常常是被难到哭都抓不起来,即使抓起来也没办法像大人那样运用自如。

然而,就算再难,我们仍然会去学。许是人骨子里对筷子的熟悉,总有那么一天,突然一下子我们就会用筷子了,并且伴随一生。

央视公益广告《筷子》截图

人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这恐怕是个能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话题。

在我国古代,筷子叫“箸”,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华夏先民已经使子进食了。

在我国殷商时代,已经有了象牙筷子。《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就是殷纣王。当时是殷商时代末期,纣王用象牙做筷子,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

在殷墟等商代墓葬中,发现商代甲骨文有“象”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墟我国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可以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但是,这也并不是我国的第一双筷子,而仅仅是第一双象牙筷子,我国最早的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

原始社会时期,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祖先进食大多采用蒸煮的方法,食粥可以用匕,但羹中取菜则极不方便。当时的祖先大多生活在始森林里,于是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树枝,在陶锅里把煮熟的很烫的菜夹出来或掏出来。

《礼记·曲礼》对此记载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又说:“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

先人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天长日久,人们发现以箸挟取食物不会烫手,制作又很方便。于是,就产生了最原始的筷子。但当时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在捞来捞去的过程中间,逐步产生了固定的形制。

远古的时候,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时期,又出现牙筷、玉筷。等到了殷纣王“纣始为象箸”时候,筷子已经形成了粗细长短都相同的状态。

先秦筷箸,有青铜制品,更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人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锈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人土多易腐烂,近代,考古研究者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500年左右东周中期的物件1977年,安徽省贵池县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其中就有生活用器铜筷一双。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北约三千米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中就有竹策。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

江淮东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筷子,其中在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500年之前。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

到了汉代,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汉代的餐勺和箸也是同时使用的,人们将勺与箸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墓中。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有一组餐具,在漆盘上搁着,这套完整的餐具中就有一副筷子。

《三国志》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提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到后,“失匕箸”。这句话是说,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刘备两人而已”,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